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硬件设施提升惠民政策落实 一线医生讲述基层医疗事业改革发展

文/本报记者 严婷

改革开放40年,本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有着近35年一线诊疗经验的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熊秀萍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每一次望闻问切,每一笺治病良方,每一回克难攻坚都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足音,都留下了她自己与市中医院成长的身影。

1984年,熊秀萍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回到常熟,进入当时的传染病医院工作,在积累了7年工作经验后于1991年调入市中医院。尽管已经过去了20多年,她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天到中医院工作的场景。“就诊的环境比较乱,也没有很好的秩序,根本没有像现在这样一人一诊室的理念。病人们基本都挤在一个诊室里面,医生也不能安心地为病人诊治,检查条件也比较单一。”当时医院的状况让熊秀萍傻了眼,工作环境也只能用“差”字来形容。上世纪80年代,市中医院还位于北门大街,医疗条件根本无法和现在相比。市民陈洪昌是熊秀萍的老病人,说起记忆中的老中医院,陈洪昌说:“当时前面是平房,里面是一间一间诊室,后面的小木房是住院部,检查设备最多只有验血和X光。现在的医院楼房建得很高,各个科室也分得很细,CT、核磁共振、胃镜等各种设备也都有了,医疗条件大大提高。”

2003年,市中医院与市妇幼保健院合并,整体搬迁至黄河路6号。熊秀萍说,正是这次整体搬迁,让医院获得了长足发展。“当时医院的整体面积达到103亩,与周边地区相比,作为一个县级中医院,规模也是比较大的。对我们医生来说,工作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诊室里都装上了空调,就诊流程也不断得到改进,病人有了更好的就诊条件。”熊秀萍说。多年来,市中医院与其他市级综合医院错位发展,细化二级学科,逐步发展精准医学以及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不断加大对重点专科的投入,完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计划和激励机制,积极创建中医特色专科。

伴随着医院的发展,熊秀萍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就诊水平,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很多病人都因她慕名前往中医院。“现在,我们治疗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同一种病,病人可以有中医与西医不同的治疗选择。并且,老百姓也从先前单纯的治病开始转变为治未病、防病,这也促使我们不断强化中医的诊疗和服务能力。”熊秀萍说。从2010年开始,熊秀萍一方面为基层群众看病,另一方面开始手把手教授徒弟。除了传帮带,她还致力于虞山医学流派的继承发扬,参与建立了常熟中医药博物馆,并整理编辑了《虞山医学流派——藏珍萃卷》,扩大了常熟中医药博物馆的传播渠道和受众面。

40年改革开放,国家政策不断更新优化,群众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熊秀萍亲眼见证了从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综合医改、分级诊疗、药品零差价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快捷、准确、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因此越来越强。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