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新闻发布厅第四十三期解读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举措与成效

时间:2018年12月7日

发布人:市教育局副局长唐佩军

主题:解读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举措与成效

问: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先请您给市民朋友讲讲实施这项工作的背景?

答: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市职业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为常熟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但由于受到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度创新,推动职教创新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本市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本市职业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去年9月至今年上半年,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勤第,副市长赵红多次实地调研三所职校人才培养情况和企业用工情况,对三所职校的发展现状及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动”,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教学,优化教师外聘制度,所以在今年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这项工作。

问:在推进职教创新发展上,有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来规范和支持这项工作,如果有的话,主要是通过哪些措施来推进职教创新发展工作?

答:市级层面来说,市政府办公室于4月初制定并印发了《常熟市关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围绕方案,着力推进了三项工作:一是落实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教育局、经信委、财政局、人社局、商务局、开发区(产业园)、各镇(街道)为成员单位。制度制定以来,专题召开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统一推动职教创新发展目标认识,集思广益、形成合力。二是发挥“校企合作办公室”职能。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办公室成立以来,主任单位教育局和副主任单位经信委、人社局、商务局,3次会商校企合作企业(包括外企)的筛选和推荐工作,为职业学校推进校企合作搭建桥梁。三是考察学习职教创新。组织3批次分赴上海市电子工业学校、材料工程学校、大众工业学校等6所学校学习职教创新发展路径、行业深度参与职教发展、多方筹建公共实训基地等做法,为本市下阶段改革创新职教管理拓宽了思路。5月以来,副市长赵红多次率队赴苏州考察高职教育,探索常熟高职发展路径。9月初,市政协副主席殷丽萍带领9人团队赴浙江萧山、海宁、嘉善考察职校,交流校企合作、校园管理等做法,积累职教创新发展经验。

问:那在教育局层面上,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进职教创新发展?

答:教育局层面来说,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一是加快推进目标任务落实。为加快落实既定目标任务,市教育局坚决执行好半月报制度(表格报和文字简报)。5月以来,每月一次听取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人工作汇报,总结、鼓励、推动;局相关同志和职校校长共同赴企业、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洽谈。二是加快推进保障政策研制。履行“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单位职责,研制完善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职能细则》。不断细化《职业学校增量绩效考核、奖励实施指导意见》。专题研究建立常熟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基金的工作。三是加大了农委口定向招生力度。经争取,今年第一次面向常熟户籍初中毕业生招收“现代农业技术(绿色农业生态管理)”班(学制2+3,招生45人,前两年在滨江职校就读,后三年在苏州农职院就读)。打破政策壁垒,从滨江职校2017年级会计(农业财务信息)、物联网应用技术(农业物联网)、园林技术三个五年一贯制大专班中共转25名学生,本学期已就读于苏州农职院“现代农业技术(绿色农业生态管理)”班。与苏州农职院合作,在2018年常熟籍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现代农业技术”(常熟班)委培生31人(学制3年)。继续和扬州大学合作开展“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定向培养,签约招生14名。和苏州农职院初步达成意向,11月底发动2016级中职学生注册入学现代农技专业(高职)。

问:常熟的三所职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进职教创新发展?

答:三校主要从八个方面来推进职教创新发展的。一是不断夯实基础建设;二是细化完善管理制度;三是加快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四是持续推进“在职员工培训班”合作项目;五是构建职业学校学生升学“立交桥”;六是不断充实外聘师资库;七是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八是推进顶岗实训基地建设。

问:刚才您提到了几所学校不断夯实基础建设,这方面具体有哪些项目?

答:高新园中专二期建设工程今年秋季已投用,占地132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364.87平方米,投资预算核定7383.39万元。包括15间普通教室、15间实训教室 (含未来教室、校园电视台各一间)、一个报告厅及一个木作实训中心。能同时满足教学、实训、生产和对外服务等需要。滨江职校拟建设观致汽车数控学徒中心,目标将实训基地建设成技能教学研究中心、专业人才培育中心、技术创新开发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等一体的多元现代实训基地。

问:校企联合培养是在职业学校创新发展上的一个亮点,目前推进情况怎样?

答:我们年初制定的目标是21个项目,目前实际已完成26个。常熟中专已和13个单位正式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本学期陆续与三菱电机汽车部件(中国)有限公司、大陆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现代学徒班。目前已与11家企业正常开展教学。11月初,常熟中专中英现代学徒中心经英国认证机构EAL审批,成为其在中国首家授权学徒中心(中心编号:C001410)。高新园中专已和6个单位正式签约。本学期,与长城轴承、金龙科技、虞林世家联合培养班相继开班。此外,与百成汇服饰达成合作意向;与常福街道、航空航天十五研究所磋商,拟通过三方合作创建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培训基地。滨江职校已和7个单位正式签约。9月28日,滨江职校在董浜镇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举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开班仪式暨现代学徒中心揭牌仪式。10月16日、22日、23日,学校18级观致汽车班、18级芬欧汇川班和18级安吉物流班赴各自联合培养企业,举行现代学徒制开班仪式。

问: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很关心学历提升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升学“立交桥”,是如何来构建的?

答:我们主要是依托本地的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学院来提升学生的学历。5月,三所职校与常理工签订中职生联合培养协议,7月,常熟中专和高新园中专成功通过省现场视导,成为常理工自考助学院外教学点。

常熟中专与常理工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合作开展“五年制高职+自考本科”项目,招生计划已获省考试院批准。今年,500多名学生通过转段、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等方式入读本专科院校。高新园中专和常理工成教院开展“中职工艺美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联合培养,20人报名并完成注册。滨江职校与常理工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开设了3个类别(高起本、专升本、高起专)7个专业(高起本财务管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财务管理;高起专计算机信息管理、安全技术管理、数控机电)。组织248名学生参加2018年成人高考。

问:在推进职教创新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你们是如何克服当前专业教师紧缺这一问题的?

答:目前三所职校的专业教师都比较紧缺,我们主要通过聘请大学教师、优秀企业家及企业主管、非遗传承人、民间能工巧匠等一批专家,建立了外聘师资库。目前,共建立了170人的外聘师资库。其中,常熟中专聘请普通外聘教师70名,特聘讲师12名,特聘工匠16名;高新园中专聘请普通外聘教师27名,特聘工匠4名,特聘讲师1名;滨江职校已聘常理工教师5名,特聘企业专家15名,企业导师20名。

问:听了您的介绍,各项工作是紧锣密鼓、多路并进,那么职教创新发展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9项创新发展任务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三所职校创出教学新成果。一是技能大赛再创佳绩。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新园中专创造历史、首次摘得金牌,学生周锋、金乐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项目问鼎冠军。常熟中专获省赛一、二等奖16个、三等奖15个。高新园中专在省学生服装设计大赛中,一举斩获金奖和银奖。滨江职校获省赛一、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二是单招高考稳中有升。今年本市有332名学生参加单招考试,在全省本科录取率不足18%的情况下,本科上线199人,达线率60%,名列苏州市第二。三是教学大赛成绩喜人。常熟中专在“第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中获一二等奖8个,勇夺“优秀组织奖”。三所职校在2018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3个、三等奖8个。另外,今年7月,常熟中专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中职)、高新园中专工艺美术现代专业群(中职)、滨江职校化学工艺专业群(中职)均获评“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目前,三所职校拥有4个现代专业群,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问:下阶段在职教创新发展推进上有何设想?

答:一是强化政府的主导。根据市委办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谋划明年重点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调研活动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目前副市长赵红正在牵头对“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职教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大调研,以更好地推动明年职教创新发展工作。同时,作为县域现代学徒制试点,政府主导是学徒制推进的重要保障,将继续从政策、经费等方面进行研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成学徒制试点。二是校企共建,建设现代化学徒中心。实训基地是学徒制推进的重要基础。以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为标准,坚持“理实一体、三区一室”模式,集教学、生产、科研、竞赛、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学徒中心。加快建设滨江职校观致数控学徒中心和高新园中专长城轴承学徒中心。三是开展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岗位技术标准,依据岗位关键任务和核心要素,提炼出完成关键任务所需的关键能力,由关键能力决定学习目标,继而架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四是提升师资能力。加强企业导师、专任教师培养力度,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建设一支德艺双馨、技能娴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构建“师傅+教师”的教学模式,推进学徒制的培养质量。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