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把“杜洋”送回家 常熟救助管理站与一个流浪者的故事

文/本报记者 陈竞之

走在街头,有时候流浪者的身影会不经意闯入视野,可我们并不关心。流浪者的故事也许和一般人毫无关系,甚至并不吸引人,但对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而言,当遇到形形色色的流浪汉,他们的任务就是给这些流浪故事画一个句号。

日前,记者在常熟救助管理站就听到这样一个始于街头流浪的故事。

发现“杜洋”

201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支塘街头游荡着一个衣衫褴褛的瘦高青年。他不和人说话,时而呵呵笑着,时而捡拾地上的脏东西吃,时而席地躺下。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也没有人知道他流浪了多久。

群众报警后,支塘派出所立即出警,将其带回所内询问,但他却讲不清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疑似精神异常,于是次日被送往市三院。接诊医生判断,这个年轻的流浪汉的确患有精神疾病,随后将他收治入院,按照流程,通知救助管理站为他办理了手续。

由于他没有有效证件,身体和精神状况很差,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救助站只能暂时将他托养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并为他取名“杜洋”。就这样,“杜洋”开始了8年的托养生活。

寻寻觅觅

由于“杜洋”很少讲话,无法判断口音,当时救助站只能通过拍摄照片,发往全国的救助群,询问是否曾经救助过此人,然而并没有得到有效消息。8年前寻亲的渠道比较单一,不过救助站工作人员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再和各个救助站确认核实一次。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寻亲渠道越来越多,每当出现一种新的渠道,救助站总会帮“杜洋”第一时间进行寻亲。他们联系常熟公安为“杜洋”进行了DNA比对,可惜没有相符的信息;他们也将照片传去苏州公安局进行“人脸识别”,也没有相符的信息;他们还通过民政部官方寻亲网站“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信息,可惜还是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不离不弃

虽然帮助“杜洋”的一次次寻亲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救助站工作人员始终都没有放弃。

2016年下半年起,“杜洋”身体开始出现一些状况,疑似肺结核,市救助站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带着“杜洋”到市第四人民医院做相关检查,最后确诊肺结核。

一个患有肺结核的精神病人,与他接触过程中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面临感染风险,但是没有人拒绝这项工作,大家每一次都细心周到陪着他完成各项检查。在“杜洋”患病期间,救助站每一位工作人员几乎都带着他看过病、配过药、拍过片。就这样,“杜洋”在救助人员的倾情救助和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治好了肺结核,人也慢慢精神了许多。

尘埃落定

在“杜洋”病情稳定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总是定期探望,与医生一起安抚他的情绪,想办法与其交流。终于在今年11月的一天,“奇迹”发生了。

在第三人民医院病房,救助站副站长张恒波和同事例行探望,和“杜洋”沟通时,拿出了纸和笔问他:“你会写字吗?”“杜洋”点点头。他拿起笔,在纸上清清楚楚地写下了一个姓名和地址,地址甚至详细到村。张恒波惊呆了,8年以来,这是第一次。他赶紧记下这个地址,回到站里就和当地救助站取得了联系。

这一份姓名和地址是千真万确的。“杜洋”原来姓韩,是安徽人。由于离家多年,家人在苦寻不着的情况下注销了他的户籍信息,早已放弃寻找。如果没有常熟救助站的锲而不舍,或许他就永远只能是“杜洋”了。

1月底,“杜洋”的故事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在精心的照顾下,他找回了自己的名字和家庭,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他踏上了归途,回归阔别8年的家。

而救助站的工作还在继续。

“这一年来我们帮助23名身份户籍信息不清的长期滞留人员返乡回家,‘杜洋’只是其中一个。”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顾佳告诉记者,帮助无身份信息的流浪人员查找户籍信息、进行寻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救助站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救助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近年来寻亲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救助人员也更有信心把更多流浪者送回家。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