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蛟龙戏水青山下 ——湖甸龙舟会纪实

文/本报记者 陈竞之

摄/本报记者 李献

虞山之麓、尚湖之畔,自宋代就有举行湖甸龙舟赛事的记载。暮去朝来,水边的民居正在变样,船上的鼓点却依旧如昨。5月6日,农历四月初二,是甸桥村村民的大日子,依照旧规春祭的日子到了,此时的龙舟会也叫“划青苗”。

龙舟

中午十二点多,湖面激起了鼓声,打西边先来了一艘木制龙舟。湖甸人自古依水而生,过去个个能划船、个个会游泳,造船自然也不在话下,这些龙舟都由湖甸人自己制作而成。

龙舟周身蓝色,装饰有彩色条纹的鳞片,龙头和龙尾高高翘起。一人手把龙头,一手挥红色小旗,这叫“跺龙头”;一人站在船尾掌控方向,叫做“掌关刀”——和一般的船舵不同,龙舟的船舵是一把霸气的关公大刀。龙舟中央还有一个四方旗栏架,上面插着两顶大旗伞,挂着花花绿绿的令旗、挂旗和灯笼,里面坐着“司鼓”,左手敲锣,右手打鼓。这鼓声不仅是为了振奋士气,更起到指挥划手的作用,鼓点密集时,划手们埋头加速,而大转弯,小转弯,也都有不同的鼓点。船上划手们训练有素,清一色的黄衫黄帽,坐在两侧船舷奋力挥桨,龙舟破水而行。龙尾上书“东横浜”,即此船为甸桥村16组东横浜所有。

伴随着越来越近的鼓声,一条条龙舟从各处向“小王庙”前的水上聚集。过去,龙舟为各个宗族所有,如今则以生产队为单位聚集。胜利大队共有六条龙舟,一条东佑上青龙,东横浜、本庄、东段各一条五色龙,西横浜两条五色龙,各龙舟舟身、旗伞、服装均有不同配色。

在不远处的水域,则有另外的一支龙舟队在集结。那是上僧庵出发的接驾老黄龙、本庄老黄龙、穿云小白龙、坐庄老黄龙、坐庄新黄龙、猛将新青龙。那接驾老黄龙得名还有一个传说——当地老一辈们确信,乾隆皇帝第七次下江南,湖甸人曾经划着龙舟从元和塘到苏州接驾,所以才有了“接驾老黄龙”的名字。

划手

龙舟上,有83岁的健硕老人,也有17岁的青葱少年。一条原木色的龙舟船头,坐着21岁的俞湘。他记得自己5岁时第一次被老太爷带上龙舟,坐在船尾船舱里感受了龙舟的气氛,12岁学会了敲龙舟鼓,如今是敲鼓的一把好手,被小伙伴戏称为“龙舟DJ”。他也爱船,自己买了皮划艇时常从外婆家下水游玩。当天他特意从单位请假来划龙舟,划的是最费体力的“头档桨”。而与俞湘同舟的更多是年过六旬的老人,甚至还有女性——在旧时,只有男人才能上龙舟。

曹国生将满73岁,他穿起胸前绣龙的蓝色绸布短衫,也坐上了龙舟,划的也是“头档桨”。他告诉记者,自己8岁时看到过一次龙舟赛,可划上龙舟已经是年过半百了。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龙舟赛活动一度被取缔,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恢复。而现在,他的子女辈都早已经出了湖甸,孙辈远在异国留学,划龙舟的人也就只剩下他。

龙舟集结后,小王庙里有人给龙舟插上“金花”,粉色竖条纸上书小篆“寿”字。在一阵锣鼓声唢呐声中,小王庙中的“老爷”在簇拥下被抬上“老爷船”。小王庙祭祀的是张巡、许远,为唐代安史之乱时的忠勇之将。

伴随着老爷船,龙舟依曲折的水路而行,每遇到庙或社就有人群聚集,每到一处,龙舟就要“打棹”,即行礼,少则打三个棹,多则十二个,以表达对当地神明的敬意。在并不宽大的河道里,龙舟一条接着一条掉头,有时候眼看快要撞上了,只听得“掌关刀”一跺脚,顺势拉刀,龙舟在水中画出一道白色的弧线,原地换了一个方向,化险为夷。而村民则在旁设香烛迎接老爷船和龙舟,并将做好的点心和香烟递上各条龙舟。

整个仪式持续四个多小时,途经8处庙宇,打棹20多次。龙舟会结束后,依照规矩,划手们聚在一起吃“龙舟饭”。

看起来一切皆循古法,但也有一些无可奈何的妥协。

年过七旬的东横浜龙舟负责人何哆男说,过去龙舟要划到市一院附近,但是现在由于很多拱桥放平了,龙舟过不去,因此就缩小了划行水域。还有,过去的旗伞是手工制作,上面镶有一个个小镜子和小贝壳,华丽而精致,而现在只能用水钻代替。85岁的俞寿福则忆起年轻时夜划龙舟的盛景:“每一条龙舟上面都挂着很多灯笼,灯笼的颜色各不相同,现在我们龙舟服装的颜色,就是根据每条船上灯笼的颜色确定的。”不过,由于中间五十年的断代,现在夜划龙舟、立直划、撞三撞等玩法都已经成为传说。

很多湖甸人对龙舟都有一种特别的情结,“90后”俞湘和同辈一些年轻人表示,在参与这种古老活动时,更在意的是一种共同信仰,以及这种信仰下村落力量空前团结的体验,他们希望这种古老的仪式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