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唤起古镇前世今生 探寻梅李地名历史遗蕴

文/本报记者 张雨嘉

梅李之于常熟,不仅是一座小镇的名字,更承载了独有的文化。相传五代十国时,吴越国钱镠曾遣将军梅世忠、李开山戍此防江,居民依军成市,梅李取二将之姓而来。宋元丰时,梅李为镇,绍圣时梅李塘通江,商舶云集,有“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之称。

说起梅李,便会联想到赵市和珍门。和梅李一样,赵市、珍门两个名字背后的故事也都要诉诸历史。《常熟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中记载,相传赵匡胤后裔之近支聚居于赵市地块,亦农亦商,集业成市而称赵市。而珍门两个字和地理环境有关,古代凡贯塘之泾以门为名,珍门则因珍门泾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以驻地得名,因旧时梅李镇上有庙,庙门圆形如衔珍珠,因此取名为珍门。

梅李风光具有江南小镇特色,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座座斑驳的古桥身里蕴藏着历史长河涌动沉淀下的文化内涵,而这些内涵均化为镌刻于桥身、各不相同的名字中了。位于梅李镇南街的月河桥始建于宋代,因跨月河塘而得名,明弘治间曾更名为紫薇桥。这座古桥为单孔石拱结构,桥面、桥墩均用武康石筑成,两坡各设20级踏级。桥的拱圈由7节石板组成,采用分节并列式砌置法,形制极为古朴且保持有宋代风格。在拱底南端镌有铭文“紫薇桥”三字和少许荷叶图案。北端嵌砌石碑一通,上镌“典史徐让议官吕嵣监工,石工高永吉,大明弘治九年拾贰月重建”等题记数行。同样是常熟市文化保护单位的涌金桥位于梅李东街中段,跨盐铁塘,俗称佛塘桥。桥面由两条石为梁,中铺长方形石板。巧置响板,行人过桥踏响板会作声,令摸黑过桥者勿相撞。桥两侧为踏跺式坡道,桥面两侧正书“大清乾隆贰拾叁年新建涌金中桥”十四个字。相传“涌金桥下一捧雪”即指此桥。除此以外,梅李还有一座颇有年代感的单孔石拱桥——习善桥,因用黄石筑成,俗称黄石皮桥,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同治七年重修。《重修常昭合志》记载:“抵梅李镇,有习善桥。”姚宗仪编《常熟县私志》云:“即黄石皮桥,跨盐铁塘。”1974年,因拓疏浚盐铁塘,习善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形桥。2010年再度重建后,桥的外观变为双桥墩单孔混凝土桥,桥面铺设石板,两侧为台阶。雕花石柱的桥栏杆中间镌刻“习善桥”三字。

“虞山十八景”之一的“聚沙塔影”,落于东街东市梢临常浒河边。这座建于宋绍兴间的聚沙百福宝塔,其名系取自《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经历多次重修后,今聚沙塔为八面七级,高20余米,整座塔呈砖木混合阁楼式结构,塔身为青砖扁砌石墙,塔式为正方形,底层正方为开门,其上各层相闪二门二窗;塔体立面轮廓线呈梭状弧形;塔内有扶梯,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整座塔保留了始建时的形制及部分木构,对研究江南宋塔很有价值。塔底座部侧的精细原砌筑件,据文物部门考证,在全国古塔中仅见于书籍记载,实物尚未发现第二例。根据《常熟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中记载,聚沙百福宝塔原有塔院,名“法云禅寺”,又名“梅林东塔院”,仅存清乾隆三十二年,现已毁。塔前立乾隆三十二年昭文县令康基田撰、方春熙书《法云禅寺聚沙百福塔碑》石碑一通。1982年,在塔刹上发现铭文“大清康熙岁次丁未仲夏吉日众姓重修”,铁制覆钵上镌文“大明崇祯岁次丁丑吉日众姓重修”。1995年聚沙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