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书香氤氲古镇之名 重拾古里历史文化之趣

文/本报记者 张雨嘉

坐落于虞城东部的书香古镇——古里,由原来的古里、淼泉、白茆三镇合并。

淼泉和白茆皆因地理环境得名,一处河网交织,烟波浩渺;一处穿塘而过,以河得名。相传200多年前,淼泉这个地方有座周神庙,庙前逐渐形成市集成为一景,庙前谐音淼泉从此被传说开;而在白茆,有明末清初钱谦益、柳如是的别业红豆山庄,里面的一株红豆树常为后世瞻观寄思,白茆也因此而远近闻名。

既是文化古镇,若没有几条文化古街便少了古镇独有的灵魂。从文昌街到东义桥,再到古里横街,旧时的石板路上留下了历史的沉淀,而每一个地名承载记录了每一段独特的历史。位于古里镇南部的文昌街建于明末清初,以旧有文昌阁得名。文昌街东起原东港河东义桥,西至西港河关爷桥,长150米左右,街面以石板铺设,两边店面林立,有小吃店、茶馆、南北货、卖肉铺等,商贸比较繁华。东义桥也叫东石桥,是一座建于明代的石拱桥,因临东港河而得名。东港弄同文昌街一样,属于古里镇历史文化街区,在东港河与清水港相邻地段,建于明末清初,长100米左右,街面比较狭小。古里横街在古里镇历史文化街区中心地段,建于明末清初,南起铁琴铜剑楼广场,北至古里后街,长约80米,旧时商贸繁荣,主要店铺都设于此。

说到古里,不得不提邑人钱仁夫所建的东湖书院。《重修常昭合志》《东湖书院记》和《重修东湖书院记》三本书都有关于东湖书院建造情况的相关记载。明弘治间,邑人钱仁夫提请常熟县知县将三官堂改建为社学。正德十六年又加以拓建,定名为东湖书院,并勒石记其事,知县刘乾亭撰文,钱仁夫书。自钱仁夫创办这古里历史上第一所学校东湖书院开始,古里镇便盛行藏书和阅读之风,并一直延续至今。热情好客的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铁琴铜剑楼的历代主人瞿氏以书会友,在藏书楼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书客交流交友,并为他们读书、抄书提供场所和食宿。

铁琴铜剑楼位于古里镇铜剑街,因瞿氏收藏有铁琴一张、铜剑一柄而得名。《常熟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中记载,铁琴铜剑楼是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传统的集大成者,又是惟一楼与书保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藏书楼。《重修常昭合志》载:“训导瞿绍基宅,在罟里村。其藏书所曰恬裕斋。”后因避裕字讳,改称铁琴铜剑楼。

瞿氏藏书经瞿绍基,瞿镛,瞿秉渊、瞿秉清,瞿启甲,瞿济苍、瞿旭初、瞿凤起等五代递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瞿氏献书归公。瞿绍基一生不吝重值,收集遗书,筑“恬裕斋”以藏。其子瞿镛继承先志,搜罗不懈,先后得到“稽瑞楼”“爱日精庐”及“艺芸书舍”等诸家藏书楼流散的宋元善本,积10余万卷,自己还编有《恬裕斋藏书目录》。瞿镛又喜收金石文字和古器陶瓷等,曾收得铁琴和铜剑各一,尤为珍爱。瞿镛的儿子秉渊和秉清也酷爱藏书,珍如拱璧。太平天国时期,秉渊兄弟为防战火,选择宋、金、元刊本及秘抄本、精校本,汇集千余种,多次分散储藏,并于同治二年渡江载赴海门大洪镇,使珍秘本大部分得以保护而未遭大散失。秉渊昆仲后来又延请名流,编摩校勘,补阙纠讹,还增补修订了《铁琴铜剑楼书目》24卷,但未及付梓。瞿秉清的儿子启甲,自幼随父辈整理先世遗藏,谨守家学,刊印旧编书目,并编印了《铁琴铜剑楼宋元本书影》。宣统元年,清廷学部奏设图书馆,两江总督端方以京卿官职为诱,命瞿氏以家藏书籍献赠,瞿启甲不为利禄所动,坚持不允,在乡里父老劝说下,只给端方以旧刊及影写罕见本五十种,后归北京图书馆。

瞿启甲对先世旧藏,兢兢业业守护,但他一反旧藏书家秘不示人的习气,提倡书贵流通。他编印的《铁琴铜剑楼宋元本书影》,有宋本161种,金本3种,元本105种;还编了《铁琴铜剑楼丛书》,将宋元善本提供读者阅览。上海商务印书馆辑《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瞿启甲为发起人之一,故所收书取自私家藏书者以“铁琴铜剑楼所出最多”。民国初期,军阀交讧。为避战祸,瞿启甲将书籍转运上海,赁屋珍藏于上海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至抗战前夕,完成了全部迁藏。日军侵占常熟时,瞿氏古里乡的老宅及在城区的寓居都遭到敌人蹂躏,而铁琴铜剑楼的书籍因及时转移而完好无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瞿启甲三个儿子济苍、旭初、凤起,秉承先人遗志,把藏书献给国家,宋元明善本书籍均归入北京图书馆,一部分书籍归于常熟图书馆,使铁琴铜剑楼历五代之藏书,得到国家的妥善保护,至今仍为读者利用。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