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山前一湖映照历史文化 穿越千年追寻尚湖镇地名由来

文/本报记者 张雨嘉

常熟古城以西两公里处,有一汪山前湖,相传太公姜尚曾垂钓于此。湖面状若一弯明月,由东南伸向西北,两端水域逐渐狭窄。湖面时而碧波荡漾,时而平明如镜,水边芦苇丛生,堤上柳槐成阴,青山映照。元代画家黄公望常于山麓湖畔饮酒长歌,观摩湖山胜景。此湖便是闻名遐迩的尚湖,尚湖镇也是因此得名。

尚湖镇由原来的练塘和王庄合并而成。《重修常昭合志》载:“练塘镇,在尚湖西南跨练塘,距城二十四里,街二道。宋为市,旧属归政乡。”相传梁代曾建静慧寺,寺前有塘如匹练、沿塘成市,以塘得名练塘。练塘历史悠久,据1993年在罗墩村发掘出的良渚文化玉器确认,在距今525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境内即有一支较大的部族聚居。东汉时期练塘就有行政建制。西晋时境内属吴郡海虞县。

另一处王庄原名黄庄,后因王姓家族世居此地,故改称为王庄。王庄早在明代已形成集镇。明万历姚宗仪纂修的《常熟县私志》载:“大王庄集镇原名‘黄庄’,后因王姓家族世居此地,故改称为‘王庄’。河市在县西四十里,范氏创。其西则黄庄,石井亦有小市。”《重修常昭合志》载:“王庄镇,在县西偏南,接金匮界,距城三十六里,街二道。有永济庵、城隍庙,桥曰迎阳,曰里仁。”王庄一带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时就已经形成村落。位于王庄集镇东市梢的王庄塘上,有座迎阳桥。此桥建于清道光十七年,由里人捐资所造。迎阳桥为单拱花岗岩石桥,桥顶置雕花石板,镌云龙太极图花纹。桥拱各四块,中有栿三根,拱券上各砌枕梁,镌刻“迎阳桥”额,明柱上有楹联,东面均为“南无阿弥陀佛”,西面为“远吞湖色浑如镜、近挹山光尚带香”。1999年王庄各界捐资进行整修,踏步由原坡形改成基本平面,栏板在原有基础上作了延伸,改换成雕有狮子的栏杆。

在尚湖镇还有座张墓桥,相传由张氏捐资修建,张氏葬于桥旁,故名。《重修常昭合志》载:“张墓桥,姚《志》云:桥下镌镇湖二字。龚《志》云:明嘉靖间副使范来贤建,崇祯中孙林重建。言《志》云:清乾隆间里人又重建。”姚《志》指姚宗仪编《常熟县私志》,龚《志》指龚立本编《常熟县志》,言《志》指言如泗等编《常昭合志》。张墓桥原位于虞山镇洩水村与尚湖镇平巷村交界处的张墓塘上。该桥始建于明嘉靖间,清乾隆、光绪间多次重修。原为一孔,后改建为三孔。今桥为三孔平石条桥,中间有两个像宝塔形的桥墩,用石条叠成,别有特色。桥的两侧明柱上镌楹联,东联:“滚滚风涛东通琴水,招招舟子西达锡山”;西联:“张墓门前与人利己,尚湖堤畔示我周行”。

尚湖镇的一些居民点也颇有历史文化内涵。“大河”“翁家庄”“桑家庄”“驸马庄”,每个名字背后都蕴藏着不一样的故事。大河属于千年古镇,因大和塘名,位于冶塘集镇以北,系宋代范仲淹后裔所建。《重修常昭合志》载:“大和镇,亦作泰和。在张墓塘西北,旧属感化乡。里人范氏所创。”明嘉靖八年,庄园主范霖之子范来贤做官告退后,将苏州住房卖掉后来大河集镇扩建范氏孝友庄园,改名为北泉庄园,同时又建造南泉桥、北泉桥,其子孙又将北泉庄园改称泰和镇。集镇上房屋多以宋代建筑为主,砖木结构,沿街店铺大多为前店后坊或上房下店的小楼组成。现大河集镇仍延续历史上逢“六”日(初六、十六、廿六)为集的传统。是日,各类商品摊点沿道两侧摆设长达千米以上,赶集人数超过万人。

翁家庄位于练塘集镇以西,翁家庄村内中部。《重修常昭合志》载:“翁家庄,在羊尖、练塘之间,本系农村,翁尚书叔元营别业于此,因成市集。”桑家庄位于翁家庄村内最南端。《常熟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中记载,相传明代宰相周贤如,功成名就后退隐此处种桑养蚕,而自己又不愿出头露面,一切委托桑姓总管处理。因桑田遍野,总管又姓桑,人们就称此庄为桑家庄。但桑姓总管不是本地人,所以桑家庄至今也只有周姓而无桑姓。

驸马庄位于翁家庄村内南部。关于此地名的由来,《常熟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中有两个说法。一说清兵入关后,吴三桂携妻陈圆圆和女儿南下,到练塘一带,女儿见秀田丽水,再也不肯随军上路,便留在当地,嫁给一户农民为妻。后来,人们知道吴三桂是个好比皇帝的大人物,村庄便称驸马庄。一说吴三桂的儿子当了驸马,随清兵南下,边战边逃,死在此处,后人即称此处为驸马庄。旧时,庄内有石马、御道,还树有牌坊。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