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村美如画老有善养书香浓 古里镇深挖细掘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本报记者 葛洁

古里镇是江南著名古镇,清新秀美,书香飘远。多年来,作为本市经济发展重镇之一,古里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扎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挖掘和传承当地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描绘出了一幅新时代农村村美如画、老有善养、书香氤氲的美好画卷。

■村庄整洁美如画

走进古里镇苏家尖村,村里的小桥、流水、水栈、船只,一幢幢粉墙黛瓦错落在鲜花绿树丛中,一个古朴典雅、清新秀丽的村庄展现在人们眼前。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的退休教师陆福兴感慨,村庄的环境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起20多年前的场景,陆福兴记忆犹新。“河道两岸的垃圾随意堆放,居民投放垃圾不规范,村庄看着十分凌乱。”2011年,省级“三星级康居乡村”的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开展。苏家尖村因地制宜,实施各项配套设施改造,以河塘、水栈、船只、船舫、路桥和民居为重点,突出历史人文景观和建筑风貌,重点实施了污水管网、空间绿化、道路桥梁、河道清淤等10多个项目的改造和建设。“以前人们从河边走过都要捂着鼻子,现在大家吃过晚饭都喜欢在河边散步。”陆福兴说,生活在这里真幸福。

苏家尖村是古里镇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随后,古里镇陆续投入整治资金6000多万元,完成了50多个村庄整治任务,全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更需要优化乡村整体风貌,让村庄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随着“233”专项行动在全市各镇、村逐步推开,李市村沈家湾积极推进村庄环境提升工作,新增生态停车场、菜园花园、健身步道,翻建的农宅布局规范,宅前屋后绿化葱茏。不过,旁人想不到,这些都是由废旧材料制作的。

原 来, 村 里 经 过 前 期“331”整治拆除附房后,家家户户都有多出来的砖瓦木梁,舍不得扔又没地方用,便乱堆在围墙外或者路边,影响环境。不少村民觉得,扔掉这些材料太浪费,村委会收集各类意见后,最终确定用这些材料建造砖篱、步道、生态驳岸及景观装饰。“这些旧材料既能保留乡村特色,又降低了改造成本。”李市村党总支书记张利刚说。这样的做法深受百姓欢迎,“原来脏乱差,现在规整好,环境变得优美了,住着也舒适。”村民周锦明说。

沈 家 湾 是 古 里 镇 推 进“233”专项行动的典型,李市村还有唐家坝、李市古村落修缮项目等也在加紧推进。今年,古里镇确定了69个村庄作为“233”行动试点,其中有28个村庄入库市级项目库。该镇积极探索“既保留乡村特色,又集约利用”的老村改造形式,鼓励村民自治共享,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一家一景致、一村一特色的面貌。

■养老完善乐开怀

走进古里护理院,老人们三五成群在干净的走廊内聊山海经,护士站值班的姑娘们笑意满面,朝气蓬勃,房间中不时传来电视声、欢笑声,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这是全市首家实现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首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古里镇民政办主任马蓓蓓介绍,古里护理院的前身是古里敬老院,成立于1984年,30多年来,古里镇出资对敬老院先后进行了四次重建和扩建。2015年,本市新建成市级敬老院,对各乡镇特困供养老人集中供养。2018年,古里敬老院被列入本市首批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范围,文旅集团通过公开招标,由专业公司承接运营原古里敬老院。通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古里护理院正成为全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实施样本。

年近70的于小弟是一名在外奔波多年的退伍军人。年轻时,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如今想要落叶归根、安享晚年。听说镇上造了护理院,于小弟便前往“试住”一下,护理院里温馨的环境、丰富的活动,工作人员悉心的照料让他感到温暖又快乐,“没想到比在家里养老还好。”今年春节,于小弟突发脑中风,工作人员将他及时送医,每日精心护理,让他十分感动。远在南昌的儿子十分挂念父亲的病情,工作人员又与他加了微信,将于小弟每日的动态发送视频,让千里之外的家人放心安心。

目前,古里镇已建成养老机构2个,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机构养老床位750张,基本满足了古里镇老人的养老需求。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6家,覆盖全镇80%的村、社区,每月还提供维修小家电、理发、量血压的服务,深受百姓欢迎。今年起,古里镇户籍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及特类老人,均可以免费享受政府买单的每户每月3小时生活照料服务,全镇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超过2240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古里镇老有所养正从“有保障”向“更完善”升级。

■书香氤氲歌声美

“绕岸一湾溪水绿,当门十里菜花黄,垂柳又垂杨。”唯美的诗句,描绘了铁琴铜剑楼曾经的画面。古里镇文化站站长王宇对铁琴铜剑楼有着特殊的感情。10年前,初出茅庐的他考入古里镇文化站,成为铁琴铜剑楼的讲解员。“那时铁琴铜剑楼只是一幢古老的旧式小楼。”但在王宇看来,小楼里却蕴藏着楼主的大情怀:“楼主有着开放包容的藏书态度,锲而不舍的藏书精神,化私为公的家国情怀。”

2007年,古里镇以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铁琴铜剑楼”为重点,整合精品资源,重塑文昌古街区。其中,恢复性修缮铁琴铜剑楼,并在楼前楼后,按照历史记载建造瞿氏宅院、瞿家后花园和藏书楼文化广场。王宇和同事们精心布置了铁琴铜剑楼纪念馆,以书为主线,通过实物与图片展示,让游客感悟瞿家五代在藏书、读书、护书、刻书、献书中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守望。

紧扣书的主题,古里镇深挖阅读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在今年以“知识旅游”概念打造文旅复合型街区。街区以“书”为主题,与三联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内数十家出版社结盟,与中国作家协会、世遗古建联盟、中国朗诵协会、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专业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知旅街区的建设与发展,让古里的藏书文化得到新传承,焕发新光彩。

铁琴铜剑的人文魅力不断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茆山歌更是嘹亮悠远。在吴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徐雪元的记忆里,白茆山歌几乎伴随他走过了大半个人生。“我从11岁开始对歌,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徐雪元说。

改革开放后,古里镇组建了白茆山歌艺术团,建立了白茆山歌馆,成立了白茆山歌艺术研究会,创作出一系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品。白茆山歌还多次赴北京、二进中南海,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这让以徐雪元为代表的山歌传承人们十分欣慰。如今,新成立的白茆山歌党建艺术团用山歌的形式传唱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成为宣传中最接地气的传播方式。

记者手记

农民扛着锄头走在田间小路上,远处房屋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这是人们以往对农村的印象和记忆。然而在本次采访中,不管是古里镇的村容村貌,还是村民的精气神儿,都和传统意义中的农村截然不同。

古里镇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全力推进“233”专项行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变废为宝,打造出了地绿水清又富有地方特色的江南古里。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百姓解决了后顾之忧,不断增强百姓获得感和满足感。藏书文化和白茆山歌等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更是进一步激活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有了方向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百姓更有幸福感。

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古里镇正昂首阔步,奋勇向前,走出“乡村振兴”的时代新步伐。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