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心怀使命圆海洋强国梦 ——记常熟籍海洋学家、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

文/本报记者 邹磊

他,心系蓝色海洋,十多次担纲我国大洋和近海科学考察航次;他,矢志于自主创新,获得一系列重要科学新发现和首创性学术成果;他,忠诚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德才双馨,以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影响着身边的人。他就是首位乘坐“蛟龙”号下潜南海的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怀阳。

在上海临港海洋科技园中的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周怀阳正在指导学生运用自主研发的深海观测及采样装置进行水池模拟实验。在另一间仓库里,陈列着从深海中采集的各类标本,这些都是周怀阳的“珍宝”。“别看这些样本外表很不起眼,但它们的科研价值比黄金高多了。”周怀阳笑着说。

1961年出生的周怀阳毕业于江苏省常熟中学,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南京大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学的是地质矿床专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蓝色圈地”运动悄然兴起,周怀阳敏锐地认识到,中国要强大必须走向深海,大力发展海洋科学。而当时,我国的海洋科学还很薄弱,特别是海洋地质学才刚刚起步,由此,周怀阳毅然将研究重点从陆地转向了海洋。

周怀阳是国内较早倡议开展载人潜水器研究的科学家之一。2004年,他负责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海试选址”项目。2005年,他担任了中美首次载人下潜联合航次的中方首席科学家。2013年,在“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周怀阳精心设计了航次调查方案,并作为“蛟龙”号首位科学家下潜南海。回忆起这次经历,周怀阳感触至深。他说:“我是说着中国话,看着中国字,下潜到海底,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这和以往乘坐国外潜水器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在周怀阳的人生履历和学术成就中,有着一连串的“首例”和“第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周怀阳就积极推进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他极力倡导的深海生态环境“基线及其自然变化”研究,被国际海底管理局列为四大国际合作项目之一;负责建立了首个国际海域多金属结核矿床地质模型,并较早地在我国开展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在西南印度洋大洋岩石圈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深化了板块循环理论,并主持完成了我国首个深海“973”计划项目。他还带领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深海原位采样和实验仪器,推动了我国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的建设。

“与地球和人类的历史相比,人生太短暂了。人这一辈子总要做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周怀阳说,这个时代赋予了我国科学家要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使命,而他很幸运地遇上了这样一个重视科学、重视人才的时代,更应该投入自己全部的激情和才智,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正是怀着这样的人生理想,周怀阳在海洋科研和教学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他两度获评中国“大洋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19感动上海年度人物、上海市教委系统师德标兵和同济大学首届追求卓越奖。在周怀阳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下,他的研究团队成长为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的学术群体,他培养的一批批青年学生已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有生力量。

“把我国建设成海洋强国,是我们所有海洋科研人的梦想。”周怀阳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年轻人,薪火相传,把这种奋斗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样探索海洋的事业才能后继有人,梦想才能尽快成为现实。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浦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