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疫情之后想留在国内工作 一名英国留学生分享“魔幻”归国历程

文/常熟日报记者 张雨嘉

日前,从英国回来的研一学生徐纾宁完成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回到了家。经历了一段堪称“魔幻”的归国历程,徐纾宁感慨道:“我决定留在国内找工作。”

毫不犹豫买票回国

徐纾宁曾在武汉读本科,2019年6月赴英国,现在在读视频影像专业。今年1月下旬开始,她的微信朋友圈充斥着关于疫情的信息。“看到曾经的同学和他们的亲人面对着近在咫尺的死亡,我也感到害怕。”她与伦敦大学的同学黛茜商量,和学业比起来,身体健康更重要。3月7日,两人果断买下3月16日回国的机票,并向学校请假。

徐纾宁坦言,决定回国的时候,英国的疫情并不严重,每天的确诊病例只有个位数,学校也没有停课。但看到意大利已经暴发疫情,自己有预感英国也会大规模暴发。在英国待了快一年,徐纾宁已经了解到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英国民众戴口罩的寥寥无几,英国政府也做不到果断地强制封锁一座城市。

两人对她们买机票时的果断感到庆幸。她们买完票才知道,周围许多同学都没买到回国机票,有的虽然抢到了票,但航班被临时取消了。

经历难忘“24小时”

3月16日,徐纾宁和黛茜穿上早早买好的防护服,戴上KN95口罩、护目镜和外科手术手套,全副武装来到机场准备登机。在机场,她们发现许多外国人也已经戴上了口罩。“很惊讶,在伦敦街头戴口罩的人还很少。”徐纾宁说,中国人不仅个个都戴着口罩,还有许多人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脚套。

上飞机后,徐纾宁发现包装好的食物和3瓶矿泉水已经被提前放到了座位上。整个飞行过程中舱内格外安静,没有人打开包装盒吃食物,没有人上厕所,也没有人咳嗽。

飞机飞行10个多小时后到达上海浦东机场,当时已是3月17日下午4时30分。又过了3个半小时,徐纾宁和黛茜才下飞机。徐纾宁回忆,那天的航班非常多,所有人都要接受海关等部门的检查,下飞机也是40人为一批,按批次下的。下飞机后,机场分了转机、离开两个出口,进入离开出口时需要接受体温测量和海关问询。海关工作人员询问过每个人14天的旅居史和身体状况后便给他们分别贴上红标、黄标和绿标。就在那天,英国被列为重点关注国家,她和黛茜被贴上了黄标。但踏上祖国的土地,她感到安心。

随后,她和黛茜便分道扬镳了。黛茜进入了上海出口,徐纾宁则进入了江苏出口。出口处依然有省里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体温测量和信息问询,随后,徐纾宁便乘坐专车来到昆山花桥,进行完苏州市的体温测量和信息问询登记后,等待常熟过来的专车。徐纾宁到达常熟沙家浜集中隔离点时,已经是3月18日凌晨3时。

回想整个回国过程,徐纾宁说,自己一直处于不断的排队、测体温、回答问询中,将近24小时没吃东西,完全忘记了饥饿。“上飞机前,我吃了很多能量棒。在飞机上,我不敢摘下口罩吃东西。”她说。

隔离日子感受善意

在沙家浜集中隔离点,徐纾宁吃了睡、睡了吃,写论文、拍视频、剪视频、发抖音。“发了这次经历的视频,一天涨了五六十万粉丝。”她说。谁知,同班飞机上居然有人确诊了。3月20日早上,徐纾宁先后接到了4个电话,分别来自上海疾控中心、常熟疾控中心、沙家浜集中隔离点的医疗团队和沙家浜集中隔离点的酒店前台,电话内容为同一件事——她被确定为密切接触者,需要马上收拾东西前往尚湖集中隔离点进行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

中午12时,徐纾宁穿上医生送来的防护服,戴上口罩、手术帽和手套,收拾好行李坐着负压转运车来到尚湖集中隔离点。

刚到尚湖集中隔离点,她心情低落,还哭了,到晚上突然想通了——被子、枕头、床单、被套都是新的,新脸盆里放了新的洗发露、牙膏、牙刷、毛巾。“自己没什么好辛苦的,辛苦的是医护人员。”

每天早上7时,医护人员准时来敲门,测体温。隔离人员把小板凳搬出来,医护人员把早餐放在凳子上。等医护人员走后,大家就可以把凳子和饭菜搬进去吃饭了。“饭菜还挺好吃的。”徐纾宁说,每天上午隔离点还会统一播报一次新冠病毒的相关知识,下午则播放古诗文欣赏。

有一天徐纾宁不想吃饭,医生就一直在门口说:“饭已经放在门口了,记得一定要吃啊,吃饱了才有抵抗力和疫情抗争啊!”徐纾宁心里顿时一暖,打开门看见一盒热腾腾的饭菜。她隔壁的女生情绪不好,医生也站在门口劝导:“有什么感觉不好的要说出来,千万不要憋在心里,一个人生闷气。”

14天就这样过去了。徐纾宁在发布的抖音视频里说,万万没想到,离开隔离点的那一刻,居然还有点舍不得……

更加爱国想留在国内工作

徐纾宁如今在家上网课,不久之后准备去找实习工作。这次经历让她的心情跌宕起伏,同时也改变了她原本的许多看法。

徐纾宁说,回来的路上,看到工作人员都是全副武装,不停忙碌,而自己只穿了一天的防护服,戴了一天的口罩和手套,就闷得皮肤过敏,感到非常难受。从昆山回常熟的那个夜晚,徐纾宁和车上的司机聊天,得知穿着防护服的司机师傅需要整夜地工作,在昆山和常熟两地往返拉人,一次只能拉5个人。“很难想象他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徐纾宁感慨道。

“我和几个在英国的朋友都觉得比以前更爱国了,大家都放弃了原本准备在英国工作的想法。”徐纾宁说,她的一个同学在北京接受了14天集中隔离,期间受到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就连轻微咳嗽,医护人员也会给她同学小心地做检查。临走时她同学哭着在床头放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你们 (医护人员)那么辛苦却那么有耐心,那么温柔,太感谢你们了。”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