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梅李聚沙成塔爱心团深耕失独家庭服务

文/融媒记者 张雨嘉

初冬将至,家住古里镇下甲村的失独老人邵永平心中却倍感温暖。

最近,梅李聚沙成塔爱心团的志愿者为常年独居于破旧屋子的邵永平修补好了漏雨的屋顶,将破败的墙壁粉饰一新,还为他送来了电视机、马桶、新棉被等日常用品。不光邵永平,本市许许多多失独老人都收获了来自梅李聚沙成塔爱心团不同形式的帮扶。

年复一年,梅李聚沙成塔爱心团将关爱送到了一个又一个失独老人的身边。深耕失独家庭服务领域6年,爱心团的脚步始终未停。秉持着“摸清需求侧,形成供给侧,服务更优质”的工作原则,志愿者们除了组织日常的上门走访、询问需求,为失独老人配药送医,开展茶话会、集体生日、户外郊游等活动外,还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慢慢走进失独老人的精神世界,努力成为陪伴他们安度余生的新的“家人”。

家住莫城街道燕巷二邨的失独老人吴美芳在一次参加爱心团组织的集体活动时,和志愿者谈到自己的孙子进入初中后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有所下滑。“孙子马上升初三了,怎么办呢。”吴美芳叹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志愿者鲍新民立即向市计生协会和爱心团汇报了这一情况。去年6月,市计生协会积极对接常理工青年志愿者组织,由常理工的优秀大学生定期上门为吴美芳孙子沈轶君补习功课。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还邀请沈轶君到常理工参观图书馆、教室课堂,去操场和大学生们一起打排球,提前感受大学氛围。渐渐地,沈轶君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兴趣。他向吴美芳表示说:“奶奶,我一定要在最后的时间里拼一拼,尽最大努力考一个好高中。”虽然补习一度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中止,但“我要学”的信念已牢牢地扎根在了少年的心底。沈轶君说,自己有时学得太累连公交都时常坐过站,学习犯困就索性在书房搭起了一个简易床铺……经过一年努力,沈轶君的成绩飞速进步,从班级排名中游逐步名列前茅。在今年的中考中,沈轶君的总分超过了市中录取分数线。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爱心团的志愿者们越来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角度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他们就像自带动力的“动车组”,总能结合自己的特长开展各类丰富的生活化、个性化的服务。有的上门帮做饭,有的定期上门测血糖血压,有的随叫随到维修小家电,有的帮困助学,有的除了自己赞助活动经费和物资,还动员亲朋好友一起奉献爱心。

爱心团董浜分队负责人鲍阿姨在走访中了解到服务对象马宝玉老人的丈夫和儿子相继离世,家中却还留下一笔债务。马宝玉本想种点丝瓜补贴家用,但年纪大了手脚不灵便,搭建丝瓜棚成了很大的难题。爱心团理事会商量决定组织一批有农田作业经验的志愿者前去帮忙。他们分工合作发挥各自力量,用一天时间就帮马宝玉搭好了丝瓜棚。丝瓜成熟后,志愿者们自发地去帮忙采摘、搬运、销售。一家爱心企业还主动提出出资收购部分丝瓜。

随着服务的不断深入,志愿者和服务对象逐渐成了“一家人”。有些受助家庭会精心准备,请志愿者来作客,双方平时互通电话、相互问候,逢年过节互赠礼物、传达情谊。今年,家住莫城街道和甸村的顾凤英不幸身患重病,要定期接受化疗。但爱心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她和老伴每期必至。唯一一次他们因住院缺席活动,志愿者们在活动结束后专程前往医院探望了他们。顾凤英时常说:“虽然因为看病一点胃口都没有,体力也有限,但是看见了志愿者小丁,心里就开心。他就像我的儿子一样。”

网名为“潇洒”的陆雪良是爱心团早期加入的志愿者之一。他为人热情风趣,经常参加爱心团组织的日常走访和集体活动。走访的次数越多,陆雪良和虞山街道的失独老人邵阿姨夫妇就越熟悉亲密,两位老人主动提出将他认作干儿子,邵阿姨也成了爱心团里公认的“老干妈”。这成了爱心团的一段佳话。

漫天风雪的季节,志愿者曾冒着风雪,为饱受骨刺折磨的陶丽萍送膏药;艳阳高照的夏日,志愿者也曾多次上门慰问手术刚出院的陈菊生……在收获认可的背后,是志愿者们持续数年的“连心关怀”。

服务还在继续,爱心还在传递。目前,爱心团里的32名特扶对象也成了志愿者,团队把这些志愿者亲切地称为“特种兵”。“特种兵”们继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化着服务对象,让越来越多饱受孤独的失独老人打开家门,迎来寒天里的暖阳。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