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民心工程创出常熟经验——“千村美居”系列报道之一

实施了“千村美居”工程的碧溪街道留下村苏家坝,展现出江南水乡田园美景。融媒记者李献摄

文/融媒记者 一民 曹伟锋

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实施“千村美居”工程的工作意见》,提出实施全域美丽宜居村庄优化提升工程,持续推进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新时代乡村建设,使全市农村成为提升常熟城市能级的生态“后花园”。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篱笆疏影、鸟语花香……随着“千村美居”工程的推进,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徐徐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多的“精神内涵”。

实施“千村美居”工程,没有现成的制度可依循,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更没有具体的操作方式可复制。

怎么推?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因地制宜,从时间上统筹布局整治、建设、管理,从方式上充分运用共建、共治、共享,始终围绕乡村振兴、改善农民生活品质这个出发点,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三年行动制度保障。

如何做?目标制定、蓝图绘就,市级层面和各镇(街道)迅速推进,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千村美居”专题工作会议加强部署,各镇(街道)及各村抽调人员、搭建专班、细化方案。市人大、市纪委监委、群团组织等部门单位纷纷参与,市政协牵头引导“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组织乡镇(街道)工委围绕“千村美居”长效管理开展“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活动,广泛收集意见、凝聚共识,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心工程。

怎样干?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参与,挂钩联系基层,定期或不定期走村入户,现场查看,予以指导。各镇(街道)、各村干部发挥带头人作用,广大党员纷纷响应,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落实“宅前屋后三包”。政府和群众实行共商、共议、共建,村民广泛民主参与到家园建设布局规划之中,为自己的村庄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全市各镇村全面拉开火热的建设行动。

一组数字见证了“千村美居”工程工作力度——全市“千村美居”工程实施村(组)入库1427个,涉及农户4.057万户。到目前,已通过验收的744个村(组)告别了昔日的墙塌壁倒、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旧貌,换来了形态各异、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弥漫现代气息又充满乡愁乡味的美丽村庄的新颜。“千村美居”,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创出了民心工程的常熟经验。

细看“千村美居”工程,不是简单复制,是用心加用情,是苦干加巧干,是传承和创新。

在改善村庄环境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引导各地充分尊重自然村落的特点,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传承好乡风民俗,让乡村岸绿水清、肌理清晰,留得住乡愁。

在梅李镇珍北村沿江宅基,这个仅有19户村民的自然村落“乡味”十足。14寸小电视、老式书架、脚踏缝纫机……这些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农民家中常用的物件,如今镶嵌在新农村建设之中,不仅成为一个个乡村亮点特色,更成为村民们寻找记忆、留住乡愁的媒介。

在碧溪街道李袁村,曾经的一块“散乱污”区域,如今变身为李袁历史名人馆(黄人纪念馆),问村老街、楹联文化交流基地等点缀在村庄中,一步一景、翰墨飘香。

在辛庄镇平墅村王巷桥,这个以一座古桥命名的村落,如今面貌一新、乡愁依旧。对破损严重的古桥,平墅村并没有一拆了之,相反更重视这座古桥给村民带来的乡愁,把这座见证村庄历史的古桥予以了很好的修葺,融入了当地的乡村文化。

细看“千村美居”工程,美在生活环境,美在农民身边。

如果说留住乡愁是“千村美居”工程的内在要求,那么生活环境扮靓、村民住得舒心就是最直观的乡村肌理之美。

在沙家浜镇华阳村,村民张梅芳多年一直期盼着有一方家庭小院,能够闲暇之余养花种草陶冶心情,这个愿望随着“千村美居”工程的推进得以实现。今年,她家的院子被镇妇联命名为“美丽庭院”。

这样的“美丽庭院”,全市可不止张梅芳一户。在尚湖镇新巷村,老党员周耀良对村庄环境整治看在眼里,他也将自己的庭院好好布置了一番,获得了尚湖镇“美丽庭院”的称号。

像张梅芳、周耀良这样拥有“美丽庭院”的家庭,正在全市遍地开花,这成为常熟“千村美居”工程中一道亮眼的风景。

细看“千村美居”工程,美在环境,更美在人心。

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各地更注重用真心化解矛盾,以真情感动邻里,展现乡风文明之美。

在沙家浜镇唐北村溪上,两户相邻的农户曾为了一条水沟产生长期的纠纷。村委会专班工作人员组织双方邻里亲朋好友,多次上门进行劝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协议,使邻里关系和好如初。

在古里镇,宅基整治也是一个化解矛盾的过程,该镇建立“千村美居”矛盾纠纷调解专项机制,及时疏通环境整治“梗阻”,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完善。

邻里矛盾少了,邻里关系好了,眼前的乡村美景看着也就更舒心了。

“千村美居”工程,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获得感,真真切切提升了幸福感。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