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提案摘登

进一步提高文体旅融合水平

农工党常熟市委:本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完备的资源与设施要素。但是目前本市文体旅融合水平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景点中的文化内容单一,文化和文艺工作者融入旅游业不紧密,旅游景区中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到位,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优势稍显不足。

建议:打造文旅精品产品业态。引导景区文化业态植入,利用科技手段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积极开发虞山夜景、夜览尚湖等夜游产品;重点打造区域特色住宿品牌,如特色民宿,契合亲子游、康养游需求,建设一批精品酒店、主题文化酒店和休闲度假疗休养酒店;做大做强研学旅行业态,可以引进中青旅、上海四季教育等国内研学旅游知名企业打造研学旅行营地。持续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精致常熟”旅游交通网络,引导运输企业发展旅游定制短途旅游客运服务;完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三级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全市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开发推出旅游伴手礼体系,结合常熟非遗项目,开发非遗文创产品,通过开展公开赛、擂台赛等方式评选一批网红人气文创产品,鼓励各景区推出地方特色文创旅游商品。

推动常熟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钱俊委员: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始终是推动常熟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县级市前列的重要力量。当前,在经济发展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循环面临多重堵点的情况下,常熟许多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瓶颈,转型升级困难,产品同质化严重,引才留才不易,传统的低成本、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同时,当前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愈加深入,后疫情时代,产业数字化已从自发变为自觉,将迎来加速推进的黄金时代。

建议:开展数字化赋能民营企业专项行动。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数字文化,提供更加稳定的IT基础设施。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培育实施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孕育萌生”计划,落实“个转企”优惠政策,以数字化助力企业打通供应链,实现产业上下游无缝对接、配合联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升级,实现企业智能化、平台化、品牌化发展。助力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围绕我市纺织服装、汽车制造、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打造民营企业参与“工业立市”升级版行动,实施骨干企业“跨越登峰”计划,突出发展基础好、成长潜力大的骨干企业,建立新跨越民营企业储备库。构建有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城市功能和政府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引进、发展在线新经济,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城铁片区数字科技新城建设,合理布局数据中心项目。

重振常熟古城商圈未来发展

黄无畏委员:常熟古城商业圈目前是以方塔街为中心,连接县南街、河东街、和平街及引线街。当前,由于城市商业体量过剩,加上外围商业兴起,导致主城大商撤市,曾经繁华的方塔街古城商圈日渐没落,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建议: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深层地研究古城商业圈,可以结合古街商业园林新模式,形成方塔公园(游园)、塔弄(新古街)、河东街(老街)、方塔街(商业街)、颜港街(樱花)的游园休闲购物一体化新业态,从而带动周边商业街的兴起。要优化交通设施,开放方塔园西门,促使园林与商业深度贯通融合;整治河东街南段门面,恢复传统小商铺及老城区的传统商业氛围;改造街心花园,对商圈内部或方塔街沿线做夜景亮化、美化工程的改造提升,提高夜间消费场所辨识度和吸引力,完善夜间标识体系、景观小品、休闲设施、灯光设施、环卫设施及5G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网红商业街区属性;打造古城商圈“文化IP”,整合各乡镇的特色表演及评弹馆资源,在古城商圈策划组织一批戏曲、相声、电影、音乐、歌舞、小品等主题鲜明的“文化IP”休闲活动。

提升改造常熟公共文化设施

民盟常熟市委:多年来,常熟突出文化引领、开放创新的精神内涵,依托文化底蕴、文化遗存优势,实施“文化强市”工程,同时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市、镇 (街道)、村(社区)三级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但目前,还存在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分布不平衡、不够用,设施利用率不高、服务效能与需求错位、区域特色不足等诸多问题。

建议: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以实际服务人口和服务对象为标准规划、调整文化设施布局,协调各区文化设施的实际需求,调整市、街道(镇)、乡(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配比;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可利用性,改善设施规划布局,以容纳并服务更多群众,增加政府购买服务品种,充分吸纳、鼓励本地文化资源拓展。引导各文化场馆与社区建立长期的合作互动机制,强化各类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破解提升知晓率难题,打造一些临时的特色场所,制作吸引大家“打卡”的线下点和线上体验程序,快速推广知名度低的设施;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服务人才库,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完善基层职业规划、薪酬等管理体系,购买公益岗位,补充基层文化公共服务机构需求;建设自己的区域特色公共文化设施,以科学的历史研究、材料梳理和反复论证为基石,带入创新思维,寻找符合地方文脉与当代需求的时尚元素。科学运用地域文化遗产、人力和教育资源,加强文化场所与学校以及场所相互间合作,增强共建共享,扩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实际服务场域及影响力。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陆怡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