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聆听未来最美的声音

常熟日报讯(融媒记者 程遥)7月22日,以声音媒介为聚焦点的“紫金奖·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声景设计营启动会暨“中国声景设计奖”发布会在南京举行。借此活动契机,“苏州·中国声谷”发出邀约,邀请声学领域各界人士走进常熟、常来常熟,了解声谷、共谋发展。

本次活动由南京大学、紫金奖·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组委会、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共同主办,以“聆听未来”为主题,通过中国声景设计奖、中国声景设计展和声景设计营形成的“评选、展示、教育”融合的创新设计普及计划,揭示了声音跨学科的无限可能。作为声学与建筑学、艺术学、传播学、环境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探索,声景设计营的启动和“中国声景设计奖”的发布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顶尖设计师、专业学生以及科创企业广泛参与、积极互动、创新设计提供了平台。

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历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活动现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声学媒体实验室执行主任鲁安东以中国声景设计展策展人的身份介绍了展览主题、策展构思以及他对声音的理解。“声音构成了未来科技与人文之间的一种可能的桥梁,而设计则为这座桥梁提供了关键的蓝图。”此次展览名为“万籁”,参展作品涵盖范围从宇宙空间的音信、山谷巨构的鸣响到城市檐下的低语,跨越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设计、音乐科技、公共艺术等声景设计类别,连接着诸多学科领域。

何谓声景?鲁安东介绍说,世界诉诸听觉而被体验到的风景即为声景,它是一种声音意义上的风景。不同于视觉意义上的风景,声景更加带有内向性,由耳入心,更多地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与审美体验。而声景设计是对听觉环境的创造性塑造,当代的声景设计创造性地将声环境、声信息和声技术融合成新的媒介。它是一门跨学科艺术,需要综合科学技术、文化心理、创意设计等多维因素。

“万籁”展览的契机源于在“苏州·中国声谷”创办的声学媒体实验室。“简单来说是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模式,开展科技、人文与艺术设计的深度交叉,目标是让声音科技成为艺术设计的内核与驱动力。”鲁安东说,他期望展览能够持续开展下去,把各学科门类中创新性运用声音媒介的作品放在一起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声音、热爱声音,感受声音的大有可为。

声音的跨学科研究是一个长期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艰辛过程。2021年9月,南京大学与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响应国家对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倡导,在“苏州·中国声谷”共同创建了面向未来应用、针对人文—科技整合的声音跨学科研究机构——声学媒体实验室。实验室以声音媒介为抓手,积极调动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建筑学、艺术学、传播学、环境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让来自设计、工程、艺术和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开展面向未来的应用型创新,充分发挥人文要素对工程领域和未来人类生活的引领作用。

声学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周宪在活动中详细阐述了声学媒体实验室发起设立的初衷,并对实验室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期待南京大学不同学科的老师在介入实验室团队之后,能够为‘苏州·中国声谷’做一些有创意的事,主要是跟社会、文化、设计、艺术等方面结合起来,把声音的创新,或者说声音的文化推到更广的层面上去。”周宪说,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实验室为声谷的发展提供了除技术之外的一条新文化路径,未来可期。

2020年底,由中国声学学会、南京大学、苏州市人民政府携手发起,常熟市人民政府主导实施,以常熟经开区为核心区域打造的“苏州·中国声谷”正式启动。启动建设以来,常熟紧紧依托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这一声谷核心“引擎”,围绕“声研发”“声制造”“声生活”三大规划理念,全力建设声学技术创新中心、声谷创新加速中心、声学产业制造中心、声学人才培育中心、声学产业科技展示中心五大阵地,谋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声学产业创新生态圈。

“声学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艺术,甚至是人文。”声景设计营的启动、“中国声景设计奖”的发布,让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对声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表示,“苏州·中国声谷”是南京大学与常熟市人民政府校地合作的成功范例和样本,是一次多维度、全方面的合作,为校地双方开展合作交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州·中国声谷’是一个强磁场,不但集聚了苏州本地的力量,而且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携手共研声学相关技术,南京大学也是受惠于此。”面向未来,陆延青满怀信心、充满期待,相信自己一定能在“苏州·中国声谷”看到更多的南大技术。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时韵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