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民间非遗匠人如何“突围”

文并摄/融媒记者张雨嘉

梅李镇赵市村“隐藏”着一位制作苏扇的非遗匠人,他叫汪宏明。汪宏明主攻扇骨花纹制作,他所擅长的“金星”“槟榔”“影漆”花纹制作技艺放眼全国可谓首屈一指。然而,这样一位老匠人前半生面临着做扇子随时吃不上饭的困难,后半生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来传承这门手艺。这也是如今许多民间非遗匠人遇到的共同难题。

民间非遗匠人大多上了年纪。他们不像其他非遗继承人一样赫赫有名,可以靠手艺“吃饭”,他们同样有一颗热爱非遗手艺的赤子之心。他们的匠心从不流于表面,对自己的作品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汪宏明为了做好一把完美的“影漆”扇骨,可以把自己关在闷热的工作室里,废寝忘食连续制作20余天,期间推倒重来数十次。汪宏明坚持半生打磨制扇技艺,但光靠这门手艺始终无法养活一家人,他还需做电工、找其他零工赚钱谋生。

民间非遗匠人如何实现“突围”,实现高山流水和现实生活两全其美?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如果村委会能发掘本地民间非遗匠人,帮助他们与政府之间架起桥梁,由相关部门为他们“量身定制”搭建平台,让他们既能传承非遗手艺,又能一心一意打磨制作技艺,必然能将非遗技艺和文化发扬光大。例如,各地可以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寻找合适的场地打造一个非遗传承工作室,聘请民间非遗匠人不定时开展内容丰富的工艺展示活动,既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又能让更多年轻人见识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引年轻一代成为非遗技艺传承人。

非遗技艺的研习需要持之以恒,周而复始的工作单调乏味,如何留住青年传承人是一大难题。以情感人是关键。老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故事让人动容。那么,就需要讲好他们与非遗技艺的故事,并让这些故事深入到年轻人的心里,让理想的种子在年轻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的非遗匠人,则需要汇集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参与,让彰显文化自信的非遗之风吹得更远、更长。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许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