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代表话十年 | 育种创新让“常熟制造”香飘四方

文/融媒记者冯碧珩

9月15日下午1时多,市农科所副所长、水稻室主任王小虎带着科研人员下到试验田,查看台风过后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各个品种的生长状态,为随后的育种试验提供基础资料。在“常农粳14号”试验田里,王小虎观察尤为仔细。这个2020年通过国家级审定的常规水稻新品种是接下来常熟的主推品种,米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一级。该品种此次经受住了大风的考验,目前生长状态良好。观察好后,王小虎与工作人员一起计算结实率等数据,提醒大家在生产试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持种子纯度,为明年大面积推广种植奠定基础。

今年42岁的王小虎从事水稻科研工作已有16个年头。2006年,从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王小虎到市农科所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他为新品选育贡献了他的力量,也见证了常熟水稻育种事业的飞速发展。

高产、优质、抗病是水稻育种的三大主要目标。为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市农科所一直坚持选育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作为常熟水稻育种创新团队的核心骨干,王小虎与团队成员一刻也不敢松懈。通过构建复合育种群体,创制优异种质资源,他们育成了“常农粳12号”等7个高产稳产型“常农粳”系列常规水稻新品种。目前,这些品种都已处在推广应用阶段。不仅如此,针对杂交粳稻的杂种优势不强、制种产量偏低等问题,王小虎与团队成员创制了一批早花时、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结实率高的三系粳稻不育系,解决了杂交粳稻制种产量不高的问题;创制了一批配合力高、亲和(性)强、优质多抗的籼粳中间型恢复系,解决了杂交粳稻杂种优势不强的问题,育成了8个高产稳产型且易制种的“常优”系列杂交粳稻新组合并正在示范推广中。

在选育新品种的过程中,市农科所根据当下人们对优良食味型水稻的需求,不断调整选育方向,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满足了市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针对江苏晚粳稻种植区主推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生育期较晚、抗稻瘟病弱等关键问题,王小虎与团队成员一起利用自主创新的优质高产稳产中间材料与引进的抗病、香型、软米材料杂交,选育出特早熟的软香米国庆稻“早香粳1号”和早熟晚粳软香米品种“常香粳1813”。“早香粳1号”属于优质软米类型,气味清香、口感软糯,而且比常规水稻早成熟一个月左右,在供应时间上具备先发优势。“常香粳1813”于2020年通过江苏省审定,不仅高产稳产而且米饭有香味、口感好、营养丰富,非常适宜加工成高档大米进行销售。

在收获新品选育累累硕果的同时,王小虎感受到了常熟育种技术的突飞猛进。过去,市农科所育种以常规育种技术手段为主,通过在南繁基地加代,加快选育进程。近年来,市农科所积极引入分子育种技术,与高校携手合作,成立工作室,开始了新的探索。其间,王小虎积极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在做好常规育种工作的同时完成了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学业,并在工作中尝试应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定向选育优质水稻新品种,以便进一步缩短选育时间,不断地为常熟自育品种名录增加新的成员。

到目前为止,常熟已累计育成“太湖粳”“常农粳”“常优粳”等38个水稻新品种,在江、浙、沪、皖、鄂等8个省(市)推广应用面积超7100万亩,增产粮食20.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约30亿元。其中,2011至2021年,王小虎作为主要培育人之一,育成了24个水稻新品种和12个三系杂交粳稻不育系,近三年育成的水稻品种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37万亩。今年,市农科所主持申报的2022年度苏州市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粳稻优质高产抗逆基因精准鉴定与新品种(组合)创制选育》被正式立项,常熟的水稻科研工作又将翻开新的一页。这也激励着王小虎继续前行,下阶段,他和团队成员将以苏州市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大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力度,加快培育食味品质优、抗性强、产量高的有突破性的水稻新品种,确保2025年本土育成品种占苏州市水稻种植面积的40%以上,为常熟市乃至江苏省水稻产业提质增效作出应有的贡献。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时韵秋]

标签: 喜迎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