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葛洁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本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高位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承担了江苏省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省级镇域综合执法改革、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等法治政府建设的多项改革试点,全力打造法治政府建设样板区,走出了一条独具常熟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之路。
■打造营商环境“最硬内核”
日前,常熟某单位申请开办诊所。原先,在取得营业执照后,该单位需要前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卫健委等5个部门办理7个政务服务事项,整个流程环节多、办理时间长。为方便企业办事,市行政审批局将5个部门的7个政务服务事项“打包”成为“开办诊所一件事”,实行“一件事一次办”,让企业一天之内便能办理全部业务,解决了多头跑、周期长、材料重复等问题。
作为苏州市“一件事”改革试点地区,本市以企业群众“需求侧”驱动,带动政务服务“供给侧”创新,通过“一件事”改革小切口,做好“放管服”改革大文章,让原先需要跨部门、跨层级办理的“一揽子事”,通过梳理整合、流程再造、信息共享,变以往“一个部门最多跑一次”为“办好一件事只需跑一次”,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改革后,办件所需提交材料平均减少34.9%,办理时间平均减少69%,跑腿次数平均减少83.3%。全市95%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批、快递送、不见面”,企业开办0.5个工作日办结,彰显高效政务服务。
2019年,作为省内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的唯一县级市,本市坚持将“群众跑”转化为“部门跑”“数据跑”,在全省率先将“无证利民”的原则从行政机关扩大到公共服务领域,累计取消353项证明事项。目前,全市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办理事项15万件,各类公共服务单位办理申请人承诺19.7万件。同时,加强“事中事后”和“信用监管”,通过对接诚信常熟系统,确保“减证不减责”,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在便利群众办事创业的同时,本市注重涉企包容审慎监管,编制全省首份多领域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推出全国首份《企业常见违法风险点行政提示清单》,涉及95项企业常见违法风险点,为企业提供行政指导服务,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生产经营,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保障企业营商环境,让法治诚信成为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高峰论坛上,常熟获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县”,《打造全省首家法治市场护航小微企业发展》获评全省法治市场建设优秀实例。
■打造行政执法改革“常熟样板”
本市创新引领、深化改革,2014年在全省率先试点探索镇域综合执法改革,实现了全市14个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全覆盖,率先完成了执法文书、执法程序、执法服装标志和装备标识、执法证件、自由裁量权“业务流程五统一”。根据实施效果,司法行政部门动态调整行政处罚事项,对基层亟需的权力继续下放,对行使效果不佳的权力及时上收,实现了全市综合执法权力“一张网”。目前,已形成涉及人社、资规、住建、城市管理、水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8个执法领域、共计361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权力清单。在全国首创“一个执法主体、一支执法队伍、一个执法平台、一套执法规范”运作模式。不仅如此,本市还开创了综合执法会客厅、“综合执法+纪检监察”“综合执法+司法行政”“综合执法+人民调解”“综合执法+普法”等工作模式,并建设智慧司法云管理平台,集成后台业务、移动执法、大屏指挥“三大系统”,实现对全市综合执法管理运行状况的实时、动态、可视化管控。8年来,全市乡镇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效率有效提高,综合执法创新亮点频现,先后被70多个省内外县市学习借鉴,为全国基层治理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常熟样本。
2015年,本市在全国率先推行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实现执法信息阳光公开、执法案件网上运行、法制审核全覆盖。2018年,全国推行“三项制度”后,本市深化实践,打造“多阶段晒权、多方式记录控权、多维度审核制权”的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升级版,并在全省首创司法所负责综合执法案件法制审核,严把基层执法审核关口,创新“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乡镇街道”多维执法监督模式,重大行政执法案件书面审核率达100%。
■全民法治素养“精准滴灌”
“扫一扫家门口的数字门牌,全市律师事务所、公共法律服务机构、法治文化阵地位置一目了然,还可以学习法律知识、咨询法律问题、预约公证服务,您可以感受下。”“12·4”国家宪法日活动现场,普法志愿者们走上闹市街头,积极向过往群众推介“普法E家”平台。10年来,本市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紧紧融入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的全过程,实时普法。法律服务融入数字门牌也是本市在全国首创的一项重点法治惠民工程,至今已实现了76.2万块数字门牌的全覆盖,真正打通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米”。
本市坚持以普法宣传为基础,以非诉纠纷解决为防线,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国县级城市中唯一的普法“七连冠”。10年来,全民普法工作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形势新变化以及群众法治新需求。围绕服务“六稳”“六保”、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同行”主题宣传,本市接连出台法律服务10项举措,围绕工资支付、房屋租赁、劳动关系、买卖合同、国际贸易等疫情防控期间的热点法律问题,推出专业解读栏目,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法律服务;围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聚焦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典型案例、长效机制,线上线下全媒体发力;围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大攻坚战”、优化营商环境等,推进各类主题宣传,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