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秦猛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360se_picture (7).jpg

市长秦猛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融媒记者朱琪摄

2022年政府工作回顾

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人民共同走过的极不平凡、值得铭记的奋斗之年。一年来,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聚焦绘就“六美集大美”精彩画卷、建设更高品质的“江南福地”目标,在中共常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紧抓快干、真抓实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这一年,我们在奋进中求突破。谋划了近500平方公里的苏州市域一体化(常熟)融合创新区,构筑“一轴六组团”城市新格局,探索国企改革、职技融通等改革新路径,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年,我们在克难中显担当。以责任压实、举措创新筑牢平安防线,成功抵御“2·14”“11·21”等疫情强力冲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群众安全感指数再创新高,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稳健,为苏州高质量发展勇挑大梁。这一年,我们在竞争中赢先机。三甲医院实现零的突破,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通过验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逆袭,获得国家级荣誉161项、省级464项,一系列成绩振奋人心。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0亿元、增长2%以上,同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4亿元、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5亿元、增长1.5%,进出口总额238亿美元,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百强县第四。

1.疫情防控在科学应对中精准有效。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关键要事,充分展现了常熟的韧性与温度。我们坚持系统防控。全市“一张网”,指挥体系处于随时激活状态,流调溯源高效迅捷,构筑外围交通、社会面管控、大数据核查、精准核酸筛查“四道防线”,有效应对多轮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11·21”疫情,全市上下众志成城,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打赢了这场“遭遇战”,为稳定苏州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贡献,为防疫“新十条”平稳过渡争取了时间,有效保障了市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坚持群防群控。全市“一条心”,12.8万名党员干部及志愿者挺身而出,奋战防疫一线;搭建覆盖57万户家庭的“微信群矩阵”应急联络体系,畅通便民服务热线等诉求渠道,解答、处办市民咨询建议52.6万件、办结率100%,市民群众对疫情防控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医护人员在本土抗疫中作出重大贡献,更有1.3万人次分赴多地逆行驰援,在大战大考中彰显常熟担当。我们坚持有效防控。全市“一股劲”,全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秩序的影响。创新开发“常i企”服务平台及“调研通”“供求通”等信息模块,打通企业诉求反馈和供需对接渠道,率先启用货车电子通行证,力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

2.发展蓝图在高位谋划中愈发清晰。全方位、多层次融入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大局,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城市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坚持“城市向南”,与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和相城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常熟古城与姑苏古城双城联袂、昆承湖与金鸡湖双湖联姻、常熟高新区与昆山高新区两区联动、苏州高铁北城与苏州高铁新城两翼联合的融合创新发展格局。开发建设重点更为突出。建立组团片区开发建设指挥体系,城市开发力度空前。中新昆承湖园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基本完成,UWC+创新岛主体建筑地下结构全面完成,引进新经济项目63个。苏州高铁北城与央企达成战略合作,确定“特许经营+联合开发”模式,城市设计方案基本稳定。云裳消费小镇范围确定,2800亩的核心区土地整理加快实施。虞山尚湖古城文保建筑修缮和老旧公寓整治有序推进,西泾岸核心区域房屋使用权集中签约完成70%。数字科技新城常熟数字智能产业园暨松下协创中心成功落地,小型示范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红色沙家浜文旅资源有效统筹,“芦荡火种”项目入选省首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资源要素保障更为有力。通苏嘉甬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助力常熟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市内 第一条 轨道交通线——苏州市轨道交通10号线(苏虞张段)有效串联起重点组团,直连苏州主城区;“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批启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完成公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优化调整方案、水域保护规划取得省级同意;存量发展启动探索,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万亩;白鹤滩虞城换流站顺利投产,年输电能力312亿千瓦时;苏州“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集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高端科创成果转化构建了更多渠道,蓝图变成现实拥有了更充足的交通、土地、产业等要素支撑。

3.经济发展在统筹调度中平稳运行。及时出台助企纾困系列措施,建立重点企业重点服务机制,减税降费超280亿元、其中留抵退税60.8亿元,助力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共克时艰,力保经济大盘稳定。工业量质齐升。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870亿元、增长5%,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近27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5%。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苏州民营企业100强11家。富士莱、常润股份先后登陆创业板和上交所主板,英华特创业板首发过会。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1668个,提前1年完成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目标,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突破2.8万台(套);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家、五星上云企业12家、A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培育企业6家,数量均居苏州第一,波司登获评国家首批数字领航企业、苏州唯一,常熟开关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领军者、全省唯一。获准牵头建设苏州汽车、新能源和声学三大产业创新集群,汽车产业实现营收超1500亿元、占苏州近30%,新能源产业产值逆势上涨20%,锂电级PVDF(聚偏氟乙烯)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9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50%。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7家,数量创历年新高,索特传动挖掘机部件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认定。17家企业获苏州市质量奖,古建园林公司获苏州市市长质量奖,新增“江苏精品”认证产品4个、“苏州制造”认证产品7个。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6项,每十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至30.75件。服务业承压趋稳。举办“虞城烟火”购物节等活动,全力提振市场信心和活力。新增苏州市总部企业2家、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1家。持续放大“市采通”平台带动效应,成立跨境电商企业服务中心,建成阿里巴巴速卖通(常熟)跨境电商产业园,完成市采贸易出口20.5亿美元、增长34%。云裳小镇电商产业集聚区获评省首批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电商竞争力居全国第六、全省首位。常熟港转型步伐加快,万吨级以上开放泊位达到18个。农业优质高效。科技赋能农业成效显著,受邀在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交流经验,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种业振兴加快推进,农科所获评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26.4万吨、增长2.%,“常熟大米”“常熟鸭血糯”等6个品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成功创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新增高标准农田2.9万亩,获评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单位。农业人才引育力度持续加强,签约委培涉农大学生55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00人次,连续两年承办“中国新农民”故事会。

4.发展动能在转型升级中快速积蓄。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和投资拉动协同发力,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有效投入持续发力。工业投资“三年千亿”目标顺利达成,今年完成330亿元,连续4年苏州第一。2个省重大项目、43个苏州市重点项目投资进度保持苏州前列。建立产业项目招商协同推进机制,组织金秋经贸洽谈会、省氢能产业合作交流会等招商推介活动,克服疫情影响赴日本、法国、德国等开展境外招商,全年签约项目186个、总投资397亿元。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加大人才引育,全面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常来常熟最倾心”工作品牌,人才归谷·常春藤国际人才港开工建设,入选市级以上双创领军人才253项、增长53.3%,亨通海洋陶雄强团队入选苏州市顶尖人才团队。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02家,新增产学研合作超300项,数量均创新高。深化“揭榜挂帅”项目组织形式,引导标杆企业牵头攻关行业“卡脖子”技术,促成省级科技项目立项71个、全省领先。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85%,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三,获评“科创江苏”试点县(市、区)、苏州唯一。创成全国科普示范市。平台载体日益丰富。出台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系统谋划金字塔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苏州·中国声谷”加速崛起,苏州产研院常熟创新基地成功落户,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质性运转,引进声学产创项目92个、总投资120亿元。苏州产研院高强激光所、声光微纳所等一批苏州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建设,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4家。亨通海洋获推荐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新增苏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家,苏州中欧氢能技术创新中心获评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专项最佳案例,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超90%。加快推进长三角(常熟)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漕河泾绿洲芯城等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新开工苏高新智能制造产业园等载体项目10个,新增产业载体面积超200万平方米,有力赋能产创融合。

5.城市品质在建管并举中全面改善。坚持规划、建设、管理有机统一,城市颜值、品质和内涵进一步提升。交通互联更加顺畅。苏州市轨道交通10号线(苏虞张段)正式开工,南沿江城际铁路常熟段桥梁架设完成,常台高速高新区互通顺利完工,524国道常熟莫城至辛庄段改扩建工程整体通车。沪武高速扩建、海太过江通道先导段开工。衡山路、琴湖路等4条城市道路完成改造,困扰群众出行多年的莲花路全线贯通,城区交通压力有效缓解。新增公交线路10条,开通首条校园快线和微循环公交线,获评省首批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市、区)。城市更新更加深入。持续探索城市更新路径,名城保护案例入选住建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手册”,低效产业提升联合自主更新项目入选省首批城市更新试点。深入推进历史街区整理更新,集中房屋使用权超1.6万平方米,蓝·原葺森林文旅产业园盛装开园。“组团式”推进城中村自主更新,完成老旧民宅改造273户。滚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完工17万平方米、新开工15万平方米。分类推进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新启动项目20个、竣工22个,华联宾馆等闲置多年的老旧建筑重获新生。城市治理更加精细。新增停车泊位2.5万个,智能化改造道路泊位1348个,部分热点路段车位日均周转量从2次提升至12次,“停车难”有效缓解。拆除违法建设超350万平方米、违规户外广告5900多处,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近1.5万个,市容市貌有效改善,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迈出坚实步伐。科学应对“梅花”等强台风和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城市运行平稳有序。

6.社会事业在提质增效中全面进步。10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有序,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80%。公共服务显著提升。新建改扩建学校14所,新增学位8550个。高考主要指标连续12年领跑苏州,清北录取人数再攀新高。“双减”工作推进有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为符合条件的每位在常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学位。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合发展,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启动建设,获评省2021年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地区、苏州唯一。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突破进展,市二院创成三甲综合性医院,市中医院通过三甲中医医院现场评审,市一院启动三甲医院评审准备工作。市二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填补市医疗卫生系统该领域空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累计98.6万人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0%。慈善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各界自觉参与,超1.3亿元善款善物助力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和扶贫济困,市慈善总会被省政府授予“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称号。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全面落实稳岗留工等系列就业政策,新增就业2.5万人。开展社保“扩面提质”专项行动,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超56万,入选省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综合试点城市、县级城市唯一。完成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苏州市级统筹各项任务,“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全覆盖。新增备案托育机构29家,在苏州率先完成托育机构“一街道一乡镇一普惠”建设。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7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家,新增养老床位1800张,古里镇康博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积极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发放救助资金2.4亿元。建成投用安置房1942套、23.3万平方米。蝉联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文体旅融合走向深入。位列“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二,获评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城市和中国最佳绿色休闲名城,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年度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海虞镇铜官山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常熟籍运动健儿在花样游泳世锦赛等竞技场勇创佳绩,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尚湖马拉松等精品赛事顶住疫情压力如期开办。大科园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常熟年鉴(2022)》获评省精品年鉴,苏州唯一。美丽乡村全面提质。试点开展农宅归并移位,验收“千村美居”村庄812个,培育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1个、示范村18个,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苏州特色精品乡村6个、特色康居乡村225个,累计建设各类美丽乡村3772个、覆盖率80%。完成供水老旧管网改造5155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597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9.4%。因地制宜拓宽增收渠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金额超5亿元,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420万元。

7.社会大局在精进治理中保持稳定。更大力度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环境更和谐、更优美、更温馨。安全治理更具力度。安委会和18个专委会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年大灶”、危化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等专项行动,整治隐患11.2万处。探索“部门联动监管+智慧平台赋能”新模式,深化“一带一帽”等四项执法,非亡人事故压降27.1%。推行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班前班后五分钟”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文化体验馆和体验基地建成投用。深入推进省纪委监委督查两个化工园区反馈问题整改,重大危险源企业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化解工作机制,有效防范重点企业债务违约等突出风险。生态治理更具深度。湿地保护常熟模式广受赞誉,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创新模式斩获国际“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常熟长江重要湿地志愿巡护案例获评 第二届省“绿篱笆环境奖”。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地下水环境调查和分区划定全面完成。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洪洞水质净化厂一期土建工程全面完工,日处理能力达200吨的厨余垃圾项目建成投用,南湖生活垃圾焚烧厂正式关停,“天网”信息化环境监管系统投入运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完成,在苏州地区率先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省级生态文明镇实现全覆盖。连续开展两轮空气质量强化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完成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2091家,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4100辆,PM2.5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以下。扎实开展水环境治理,完成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和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整治劣Ⅴ类水体99条 ,建成生态美丽幸福河湖216条,国省考断面达标率100%、优Ⅲ率93.3%。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36件信访件提前1年全部办结。社会治理更具温度。积极开展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防范打击养老诈骗等专项行动,刑事发案数实现“十五连降”。投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立“20+N”重大涉稳风险动态排查化解督办机制,258件中央信访联席办交办的重复信访事项全部报结。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成法治乡村实训教育基地,推行“村规民约履约评议”机制,335个村(社区)实现“援法议事”全覆盖,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8.履职能力在深化改革中明显提升。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纠治“四风”,认真抓好巡视整改,强化审计监督,深化预算绩效管理,“三公经费”下降6.9%。大力压降融资平台,做好债务管控,确保债务风险等级“不返色”、债务率“不倒涨”。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获批实施“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国家级试点,成功创建省第二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苏州唯一。数字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大数据中心载体建成投用,信息化项目建设启动36个、完成12个。办复人大建议179件、政协提案246件,办结率均为100%。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形成7大市级国企架构体系,出台新一轮国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开办0.5个工作日实现常态化,个体工商户登记实现秒拿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1万户、苏州第二,办理“一件事”8.7万件、苏州第一,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

此外,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加快发展,民族宗教、侨台事务、人民防空、外事、档案、电力、供销等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叠加多发的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同心同向、团结拼搏,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成果。在此,我谨代表常熟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常部队、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荣誉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也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主要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还要进一步夯实。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重大平台载体、重大产业项目的支撑还不够强,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成长还不够快,传统产业转型、资源要素保障和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依然较大。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承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城区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仍需加快优化,对高端人才、优质项目的吸引力仍需加快提高,乡村振兴工作仍需加快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渠道仍需加快拓展。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精准高效治理能力与市场主体和市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依然突出,政府系统少数干部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专业素养和担当意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未完待续)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时韵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