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张雨嘉
随着一个个村(社区)老年助餐设施的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就餐服务。
12月2日10时40分,一辆满载新鲜热乎饭菜的专车停靠在古里镇琴东村红色乡邻军墩先锋站的助餐室旁。配送员从车上搬下3个大保温箱交给先锋站的助老员,随后立即前往村里下一个日照中心助餐点。助餐室内,老人们排队在助老员的帮助下领取饭菜。领到盒饭的老人打开盖子,饭菜的香气扑鼻而来。一荤两素,冒着腾腾热气,看起来新鲜可口。“以前自己买菜烧饭费时费力,成本也不小,现在只要来这里领了拿回家吃就行。”村民李浩元说。本月起,琴东村正式启动为老助餐项目,有82名老人报名参加。老人们可以前往先锋站助餐室领取盒饭带回家,或直接在助餐室内就餐,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享受带餐服务。
琴东村60周岁以上老人在村户籍人口中占比达36%。不少老人身体不便,子女无法经常在身边照顾。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助餐需求,前期,琴东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深入摸排、积极走访,广泛听取老年人的意愿,最后通过开会讨论明确了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和运营模式。琴东村助餐项目采取差异化补助的形式,70周岁以上的户籍人员自费一半,其余部分由村委会按标准补贴;60周岁以上的户籍人员且被认定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及低保边缘重病困难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的可享餐费全免。
农村老年人助餐项目最难的莫过于谁来做饭的问题。村里既要考虑场地设施,还要考虑食品安全和老人的口味问题。于是,拥有老年人食堂的乡镇护理院成了村(社区)的首选合作对象,距离近、具备一定资质、掌握老人口味是护理院的优势所在。
和琴东村开展深入合作的古里护理院,在保本的基础上对老年助餐执行优惠价格标准,按照一荤两素的标准,保证菜品每日不重样。护理院实行集中采购、统一加工、工作人员协助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了助餐项目的运营成本。护理院每天对菜品进行留样,对餐具进行消毒,保证食品安全卫生。
农村老人不像市区社区的老人居住得比较集中,将热饭热菜高效配送到他们手上并非易事。琴东村一方面引进新就业群体,用市场化手段高效解决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送餐效率,保证送餐质量;另一方面,选取位于各个片区中心位置的日照中心、党建先锋站作为老人的取餐、就餐地点,最大程度方便每一位有助餐需求的老人。
今年以来,本市不断提高老年人助餐服务市场化、便利化、多样化水平,促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与现有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社区服务、生活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居家养老助餐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目前,各乡镇结合实际,分别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为老助餐模式。在出餐供给端上有三种模式,如海虞镇、古里镇、梅李镇依托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护理院),碧溪街道与有配送餐资质的社会餐饮企业合作,辛庄镇则开设了老年食堂(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各个助餐设施开设了堂食、取餐、送餐三种模式。有条件的老年食堂还运用了“智慧食堂系统”,老人就餐只需刷脸、刷卡验证,更加高效便捷。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范围以镇(街道)为单位,将构建完成“1+N”助餐服务网络,即每个镇(街道)建有1到2个老年食堂,激活周边多个助餐点有效服务、运营,因地制宜设置老年餐桌,实现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