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更加精彩改革答卷 ——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侧记_常熟新闻网-本地新闻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412/3109:18
来源:常熟新闻网

书写更加精彩改革答卷 ——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侧记

文/融媒记者葛洁杨之洲程遥张绿漪邹磊张怡心徐静冯碧珩

年终岁尾,再启征途。

12月30日,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总结今年工作,部署明年任务,动员全市上下求新思变、善谋实干,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兴优势,加快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为全省和苏州大局勇挑重担、再立新功。

从全体会议到分组讨论,再从分组讨论到全体会议,思想相互碰撞、智慧接续涌流。会议期间,大家谈认识、论形势、说谋划、话担当,收获满满、倍感振奋,表示将牢牢把握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热情,确保高质量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市委书记虞伟参加第一组分组讨论。城投公司、发投公司、环保科技公司等国资国企和亨通高压等民营企业及常熟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代表围绕全会报告,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坚持目标和问题双导向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虞伟认真听取讨论,不时就有关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强调国资国企要进一步强化支撑作用,突出核心业务带动能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主力军、主阵地、主平台作用,为全市发展大局勇挑重担。

虞伟指出,全会报告问题导向鲜明,系统分析了当前常熟的优势和劣势,就是为了增强信心,明确努力方向。接下来,国资国企要“求进”,全力做大资产资源“盘子”,全面摸清家底,盘活整合存量资源,做好优质资产收购、企业并购等工作。要“善谋”,聚焦主责主业谋划发展,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持续面向市场塑造独特竞争优势。要“思变”,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标行业先进、国际一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国企完善管理体制、激发动力活力。要“求稳”,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同时,他希望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持续深耕常熟、加码常熟,推介带动更多链上企业、合作伙伴落地常熟,实现合作共赢。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伟参加第二组会议。他与来自常熟经开区、碧溪街道、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研究室、发改委、司法局、海关、海事局、供电公司、经开区税务局、工商银行、通恒化纤、常熟发电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板块的负责同志一起,围绕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外贸外资稳中提质、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等议题谈感受、提建议、谋发展、话落实。就做好明年工作,张伟强调,各部门、各板块要步调一致谋发展、务求实效抓落实,狠抓经济增长不动摇。要当好“排头兵”、守好“主阵地”,通过助力老树发新芽,持续壮大产业集群;促进新树扎深根,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和平台资源,主动担当、攻坚克难,力求在产业转型、项目建设等方面争取更大资源和政策倾斜,为常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扛起发展担当

铆足前行韧劲

明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收官之年、“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之年。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实际,常熟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经开区要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担当。常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顾伟明表示,经开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扩大开放中把握形势,抢抓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对标找差中审视不足,求新思变、善谋实干、创新突围;进一步提振精神,在比学亮晒中历练队伍,昂扬斗志,以新担当、新作为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同时,全力以赴拼招商谋项目,培育壮大绿色智能汽车、新能源、海洋装备、现代声学等“2+4+N”产业集群,营造“大招项目、招大项目”的良好氛围;全力以赴稳经济增贡献,协调推进指标、贡献、位次“并进”,总量、增量、质量“齐升”;全力以赴优治理惠民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紧迫感保安全、守底线,以“事事放在心上”的责任感护企业惠民生,奋力打好年末“收官战”、冲刺明年“开门红”,为全市发展大局勇挑重担、多作贡献。

全会指出,要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兴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钱韧表示,将聚焦“大企业”成长成势,加快推进“百企千亿·领航登峰”项目,落实专享服务机制,助力企业争订单、拓市场、稳增长,稳固发展基本盘;聚焦专精特新培育培优,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赋能、产业链精准对接持续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助力,做强发展增长极;聚焦“数智赋能”走深走实,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构建“高算力、大模型、强应用”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塑造发展新引擎;聚焦“创新生态”融合融通,加速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巩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优势产业质效,加快人工智能、声学等新兴技术赋能,拼抢海洋经济、低空经济、时尚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发展赛道,激活发展驱动力。

坚持项目为王

积蓄发展动能

全会指出,要夯实项目建设“主支撑”,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扎实推进“两产两进两强”。

“常熟高新区将坚持产业立区,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常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须亚军表示,明年将推动当年计划投资116亿元的72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围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全年引进超亿美元项目不少于3个,超10亿元项目不少于5个,世界500强项目不少于3个。同时,坚持创新强区,激活科技创新引擎,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推动上交大转化医学大设施常熟中心等平台实质性运营建设,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力争国家高新区排名“九连进”;坚持融合兴区,打造南部新城名片,推动阿那亚创新街区开工建设、UWC+创新岛投入使用、低碳科技岛主干道完成建设,实现中新昆承湖园区“三年出形象”既定目标。

围绕全会提出的“要锻强科技创新‘主引擎’”,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石梅表示,科技部门将精准瞄准科创兴产“主赛道”,以“项目为王”为引领,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大动力。一方面着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在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导入创新要素,帮助建强平台、引育人才、产出成果,支持企业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以创新驱动实现传统产业发展新跨越;另一方面聚力新兴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用好科技招商主抓手,依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领域引进一批与本市产业匹配度高的新分领域高科技项目,提升产业整体“含新量”。

提升城市品质

推动精明增长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全会指出,要树立精准规划、精美呈现、精明增长理念,推动城市品质重塑。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一环。市数据局作为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排头兵,肩负着重要使命。“新的一年,市数据局将保持满格状态,以提升企业获得感为导向,健全线上‘虞企通’平台、线下‘市、镇、产业园’三级企业综合服务体系,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涉企服务‘一站集成’、企业诉求‘一键回应’,致力于将常熟打造成营商环境优、综合成本低的城市典范。”市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建峰表示,将以提升群众幸福感为导向,常态化推进国家、省定“一件事”,创新常熟特色“一件事”应用场景,推出更多民生服务、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一件事”应用场景。同时以提升数字常熟认同感为导向,夯实三大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数字底座,创新“小巧灵”应用场景培育,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常熟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城市品质提升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虞山街道党工委书记苏利刚表示,虞山街道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优品质、聚人气、增活力、强承载,全力推动存量建筑、街区、古城焕新提档、更新业态、集聚人气。一是系统谋划抢机遇。健全完善老城低效存量资源盘活利用体制机制,深入研究用活用好上级政策性资金,全力争取上级规划修编支持,最大化释放优质空间。二是更新盘活优存量。坚持国资引领、民资参与、市场为主,推动方塔商圈、县南街、北门大街业态转型升级。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经济共生,实施“内外兼修”整理更新,改善历史街区生活功能、公共环境和业态品质,与古城商圈有机衔接。优化交通组织等基础功能配套,推动老城存量资源品质重塑。三是文商旅联动增活力。紧抓消费促进新浪潮,树牢做强文旅支柱产业目标导向,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商、以产兴城,持续推动文商体旅融合发展。全域丰富产品供给、全链优化服务配套,开拓首店经济、银发经济等消费场景,以文旅活力释放激发消费潜能。

聚力民生幸福

奏响幸福乐章

增进人民福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指出,要奏响民生幸福“主乐章”,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建设更有温度的宜居之城。

教育是民生之基,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与梦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明华表示,教育部门将主动担当作为,善谋、求进、促稳,全力提升常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更加公平,深化幼托一体,扩大幼托的学位供给,提升幼托服务水平。义务教育挖潜,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一个来常就业创业人才的子女都能无忧入学,彰显城市的温度和厚度。要更有内涵,进一步深化集团办学,丰富校园生活,提高教学效率,适度减轻课业负担,加强体育教育。未来一年,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学生每天在校有1.5小时的户外运动,更加重视劳动教育、体育教育,让“五育”并举成为常熟教育的新样态。要更加安全,全力推进校园安保提质工程,优化人防、技防、物防,加强教育培训演练,持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家校社政企协同发力,共同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民生为大。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乔小力表示,将全力聚焦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核心命题,精准锚定主攻方向,紧握两大关键抓手,全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农之路,聚焦优质种业、高端农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冷链贮藏、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创新企业,加速提升科技基础装备水平,为农业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另一方面坚持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通过“微更新”“微改造”高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田容田貌与村容风貌相得益彰,推动乡村振兴由“单打独斗”向“片区协同”升级,促进乡村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奋力开创常熟农业农村发展的崭新局面。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3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