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摘要)——在政协常熟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_常熟新闻网-本地新闻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01/0710:10
来源:常熟新闻网

市政协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摘要)——在政协常熟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沈晓东

2024年工作回顾

一、以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更加旗帜鲜明

坚持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专题,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19次、举办“常熟政协讲堂”系列讲座5次、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交流研讨20多场、组织委员专题读书学习50多场。持续深化“悦读虞城·书香政协”特色品牌建设,引导委员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协履职始终。自觉在中共常熟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市政协党组工作、年度工作要点、重点协商计划第一时间提请市委常委会研究确定。充分发挥市政协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通过政协民主程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政协组织的决定,确保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政协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坚持把两个“全覆盖”的党建要求落到实处。压紧压实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创新建立委员履职党建与机关党建“双线并行”的组织机制。深入推进党员委员履职党支部“五个一”标准化建设;激励党员委员模范带头开展重点协商、抓实提案督办、组织主题党日等各类活动,实现党建一条线有效链接履职实践链。

二、以真抓实干诠释责任担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见行见效

聚焦中心当好服务大局实干者。开展助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走访、大宣传、大调研、大服务”活动,组织界别委员走访调研企事业单位500多家,协同委员企业搭平台、聚资源、延链条、促合作,邀请专家学者、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开展“同心助企沙龙”多层次协商40余次,协调解决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补链强基、绿色制造等领域问题80多个。“智汇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获评2024年全省政协工作创新案例。围绕党政关注的数字经济发展召开常委会会议重点协商,形成的建议案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办。举办“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主席会议专题协商,委员提出的推进“制造+服务”两业融合、实现物流业转型升级等50多条意见建议举措,已转化为部门一揽子行之有效的“干货”举措。更加灵活运用界别协商、对口协商等形式,就服务企业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全市外贸放量提质等课题进行深入调研,以务实精准建言助推“常熟制造”走向世界。

聚焦发展当好推动落实监督者。先后就“‘3+5+2+N’产业集群发展”“‘南园、中城、北谷’三大创新核建设”等课题组织专题视察、政情通报,形成40多篇调研报告,主动跟踪服务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推进。围绕全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举办机构改革情况专题通报会,召开市财政预算工作专题协商座谈会;主席会议专题协商探索助农增收新路径;集中专业优势对9个政府职能部门涉企行政执法情况开展视察调研、座谈协商等各类活动30余次,形成的专题监督报告得到市委肯定采纳;全年选取5个部门开展民主监督专项评议。

聚焦民生当好惠民利民促进者。坚持把提升民生品质作为履职重点,在一线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动员委员开展自主调研,协商形成的建议案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深入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蹲点调研,发动属地委员开展政策宣传、协商议事、视察监督等活动,向市委、市政府呈报信息建议68条,有力助推板块守牢安全底线。

三、以为民履职维护和谐稳定,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更加用心用情

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深入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大力倡导“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主席会议成员主动挂钩联系各镇(街道),全年带动广大委员参与基层协商议事活动130余场,协商解决实际问题100多个。继续牵头开展“千村美居”长效管理工作,召开“五治融合”工作政情通报会,汇集众智形成“压降考核频次、开展分层分类评价、促进村集体降本增收”等有效措施。

推动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有声有色。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机制,组织全体委员与界别群众建立联系经常、形式丰富的“朋友圈”。将委员参加一场基层读书、参与一次基层协商、撰写一件提案、反映一条社情民意信息、督办一项民生实事等事项,深度嵌入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建好管好用好20多个委员联系服务群众阵地,全年围绕11个领域组织“五微联动”履职235场,提出意见建议451条,相关经验获省政协宣传推介。

推动提案和社情民意“绿色通道”延伸拓展。充分发挥提案在改善民生上的独特作用,全年立案提案261件,其中民生类提案97件,促进了一系列民生热点问题的解决。深化完善社情民意信息沙龙机制,创新组建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文化教育等六大领域信息骨干团队。全年共办处社情民意信息288篇,转送省政协125篇,转送全国政协32篇,《加快我国激光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等社情民意信息进入上级党政决策程序和部门办理事项。

四、以和合共生集聚智慧力量,团结民主、合作共事更加精耕精进

力促合作共事固守政治“圆心”。发挥人民政协多党合作重要平台作用,积极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市各党派团体全年共提交集体提案63件、大会发言15篇、调研报告16篇。关于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区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外贸发展、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优化医疗服务供给等建议引起党政重视关注,并作为重要参考进入决策程序。经常性走访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密切与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支持他们为改革发展稳定发声出力。更加注重发挥市政协联谊会、政协工作研究会作用。

力促委员读书拉长团结“半径”。始终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委员读书活动的主线,创新开展“知地情·爱常熟”等系列主题读书分享会80多场。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读书座谈会。“寻味人文·四季悦读”“品拾书香”“书本里·絮辛语”等界别、镇(街道)联络工委读书品牌影响不断放大;作为唯一县级政协,成为全国“书香政协”联盟共建单位。

力促文化繁荣拓展履职“维度”。牵头举办“同心筑梦·共庆华诞”长三角五城书画作品联展。支持市政协书画室成员走出常熟,主办或参与全国各级书画展览10场。完成《共同富裕之路——常熟乡镇企业发展口述史》文史专辑编纂工作。

五、以能力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守正创新、彰显特色更加走深走实

持续提升建言资政质效。建立完善“精选议题、深入调研、事前视察、专题协商、专项报告、成果反馈”全环节覆盖、全过程控制的闭环链条。一年来,市委主要领导对政协履职成果作出批示14次。“全覆盖”提案督办、民主监督工作获省政协肯定。《人民政协报》等国家级媒体11次报道市政协履职亮点,《新华日报》等省级媒体刊登28篇特色工作。

持续健全协商民主工作体系。用好省市县三级政协履职联动机制,全年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系列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等重点课题,配合省政协、苏州政协对我市10多个职能部门、16个板块(开发区)和200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协商、民主监督,实现统筹联动、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优化以全体会议为龙头的协商议政体系,全年举行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2次,主席专题协商活动4次,界别协商、对口协商5次,提案办理协商100多次。首次助推落实市党政领导全员领衔督办政协提案机制,22件重点提案全部办复,委员满意率100%。

持续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适应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或修订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等制度机制9项。加强委员服务管理,分2期开展委员集中轮训。健全委员履职档案、常委履职报告、界别组长述职制度,评选“双岗尽责”优秀委员。密切与党政部门的对口联系,加强对界别、镇(街道)政协工作的联系指导,推进“一委一品”工作品牌建设。扎实开展模范机关建设,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新一年政协工作建议

全面做到四个“深刻把握”:

深刻把握人民政协的根本政治原则。要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深化“聚魂、聚智、聚力、聚共识”党建品牌创建,通过有效工作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深刻把握人民政协的重要政治责任。要始终注重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引领共识、在协商中凝聚共识,以“书香政协”建设提能力、促履职,以搭建协商民主平台、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聚人心、汇合力。

深刻把握人民政协的重大履职要求。要始终保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常熟新实践作为履职重点,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扎实调查研究,深度协商议政,创新民主监督,更好服务科学民主决策、促进决策贯彻实施,助推高质量发展。

深刻把握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重点。要始终坚持把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作为政协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改进委员管理和服务,加快协商平台拓展延伸、聚识平台提质扩面、读书平台开放活跃、数字平台优化升级,推动成熟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制度,不断开创新时代政协工作新局面。

一、着力在铸牢政协之魂、把稳思想之舵上务实功见实效

要深化创新理论武装。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健全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内化转化机制,一体落实汇集民意、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等工作。要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主动把政协工作置于中共常熟市委坚强领导之下,做到重要工作及时报告、重大事项及时请示、重要精神及时传达、重要部署及时贯彻。要推进政协党的建设。完善政协党建工作责任、组织、制度体系,更好发挥专委会党员委员履职党支部作用。

二、着力在紧扣改革建言、聚焦发展献策上务实功见实效

要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良言。从党政关注中寻找切入点,聚焦科学编制常熟“十五五”规划,广泛集聚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智慧力量;聚焦“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方向定位、“城市向南、产业沿江、老城更新”整体布局,“南园、中城、北谷”载体建设等重要任务,就大力培育低空经济领航企业、激发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等内容,精准选题、深入议题、积极破题。要围绕高品质生活聚众智。从群众期盼中找准发力点,聚焦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建设更有温度的宜居之城等重要目标,就释放消费潜能、推动商圈经济更好发展等内容,为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积极议政建言;就全市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文旅体验项目创新等内容,做深做实视察调研、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要围绕高水平治理出实招。从社会关注中找准突破点,聚焦营造和谐环境、构筑安全屏障、打造韧性城市等重要工作,就城乡基层调解体系建设、小区物业管理等内容,精心组织委员有效开展调研、视察、协商等履职活动;就促进城市治理水平提升等内容,强化视察监督、会议监督、提案监督、专题民主监督,做优民主监督专项评议部门工作,融监督于协商、参与、合作之中。

三、着力在坚守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上务实功见实效

要真心倾听民声。加快建立平时提案提出和办理机制,推动提案办理由“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信息收集范围,保障委员经常性、常态化履职。要真情回应民意。聚焦群众关心的问题,更有计划、更有针对性、更加广泛地吸纳有关专家学者、利益相关方、群众代表有序参与协商活动,提出可操作性更强的对策建议,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要真诚服务民生。强化界别功能作用,建立“群众需求、委员资源、联系服务”三张清单,打造“群众出题、政协选题、界别领题、委员答题”服务链条。加强协商阵地建设,搭好综合性、开放性、常态化、制度化的委员基层履职服务平台,管好用好“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委员读书阵地,加快“数字政协”建设,深入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线上线下活动,以实际行动体现政协为民情怀。

四、着力在增进团结协作、广泛凝聚共识上务实功见实效

要精诚合作达成共识。坚持和完善主席会议成员联系走访民主党派、工商联制度,组织各党派团体开展联合调研、联合视察、联合协商,更大力度支持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平台履职尽责。要紧密联系增进共识。健全落实政协党组成员看望委员、谈心谈话、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等机制,加强同党外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络联谊,切实做到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要正向宣传传播共识。持续加强与长三角毗邻区域政协的沟通联系,深入推进文史资料工作同委员读书、建言资政等工作的深度融合,加强宣传工作队伍和信息报送机制建设,讲好政协履职故事、常熟发展故事。

五、着力在完善制度机制、推进协商民主上务实功见实效

要在提高建言质量上“下真功”。加紧修订调查研究、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等工作办法,优化重点协商方案生成机制,健全专项领域、部门工作政情通报机制,支持委员开展自主调研,着力提升专题研究和协商议政的专业性与精准性。要在拓宽协商渠道上“出真招”。积极探索政协协商与其他协商的有效衔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制度化协商议事机制,致力涵养平等、理性、真诚、包容的协商文化,把政协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要在创新民主监督上“见真章”。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完善民主监督专项评议部门工作机制,优化全周期专题民主监督程序,积极与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检察法律监督贯通协同,主动邀请政府职能部门走进政协交流工作,有序组织委员走进部门,通过“双走进”实现寓监督于支持、寓监督于服务之中。要在实现成果转化上“求真效”。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提高协商质量。建立健全协商意见的甄别、整理和报送机制,健全党委、政府、政协三方共同督办工作机制,促进协商和决策的良性互动,推进协商民主不断深入发展。

六、着力在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质效上务实功见实效

要加强委员履职服务管理。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要求,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拓宽知情明政渠道,完善委员履职评价机制,激励广大委员担当作为、依章履职。要强化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增强“一委一品”集群效应,进一步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提高履职能力、打造协商品牌、深化团结联谊、推动制度机制创新上积极作为。要优化界别工作机制。开展“界别工作提升年”活动,深入探索提高界别组织化的平台载体和方法途径,让界别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要锻造全面过硬模范机关。持续强化政协机关党的建设、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协干部队伍,为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3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