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国
2024年主要工作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在中共常熟市委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和职能作用,以实际行动为谱写更高品质“江南福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一、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和指导人大工作,常态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围绕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11个专题内容,召开集中学习会16次。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将党纪学习教育与常委会年度重点工作、学习实践活动有机融合。
贯彻市委决策部署。市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执行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全年向市委作出请示报告36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依法做好人事任免工作。高质量完成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蹲点调研、信访积案包案化解、住宅小区消防安全防范专项提升行动落实情况督查等市委交办任务。
切实发挥党组作用。全面履行常委会政治领导责任,抓好省委14号文件的贯彻执行和问题整改,围绕全省人大上下联动10项重点工作,完善同向发力、同题共答的制度机制。深入开展“八项助力行动”和“双学双争双促”活动,持续推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行动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
二、坚持服务大局,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把“深化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立为代表议案交市政府实施,听取实施方案汇报,实地视察实施情况,持续跟踪督办。聚焦重点区域和新业态发展,对经开区和高新区工作、外贸新业态发展情况开展调研,推动加快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助推经济稳中有进。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和经济走向,监督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及时审查批准市级预算调整方案。听取审议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和“同级审”等工作情况报告,作出关于加强市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探索加强对全域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在全市设立16个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听取审议国资国企投资收益、国有资产管理等情况汇报,试点建立镇和街道国有与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向人大报告制度,作出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
助推城乡融合发展。聚焦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围绕“优化低效用地再开发”课题开展深入调研并形成报告,对存量产业用地更新工作进行视察。听取种业振兴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并对审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回头看”,助推做好种子“育繁推”全产业链文章。专题审议我市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实施情况,推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题调研我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围绕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三、坚持法治理念,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常态化对“两院”工作开展监督,完成对资规局等5个政府工作部门及其主要领导、9名员额法官检察官履职情况的评议,首次把“两院”班子领导纳入评议范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江苏省燃气管理条例》《苏州市排水管理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及安全生产“一法一条例”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扎实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推动政府全面清理涉及企业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逐步拓展备案审查范围。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持续擦亮“家·庭融合”代表联络品牌,不断深化“代表四融工作法”在赋能诉源治理中的有益尝试,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共享检察听证室建设,促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代表建议和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长效机制,依托103个融诉驿站(融合法庭)助力化解矛盾纠纷1470件。听取审议关于我市特殊人群管理教育情况的汇报,推动特殊人群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提档进阶。重视群众信访诉求,及时办理人民来信来访。
加强立法建议供给。健全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积极配合上级人大做好立法调研工作,围绕《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等5部法律法规立法调研,以及《苏州市安全生产条例》《苏州市城市更新条例》等6部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00余条。虞山街道和市人民法院被评为苏州市首批高水平基层立法联系点示范点。
四、坚持履职为民,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让民生实事更有成效。成立由70多名代表组成的6个监督工作组,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票决产生的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专项监督,定期向代表通报项目实施进度、向项目责任部门反馈代表意见。制定出台《常熟市人大代表社会发展观察点工作办法(试行)》,在全市妇儿权益、养老服务、基层治理、安全生产、文旅融合、教育卫生等领域,设立8个社会发展观察点并发挥作用。
让百姓生活更有温度。开展“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专题询问,吸引在线观看人次近11万。听取审议关于《江苏省医疗保障条例》在我市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推进建设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档案管理等开展调研,围绕发挥文物资源、档案资源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提出针对性工作建议。听取审议融合教育、秋季招生计划及办法的情况汇报,推动保障特殊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向全市新业态从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2725份,推动完善新业态从业群体社会保障机制。
让城市环境更有品质。守牢安全“底线”,听取审议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情况的汇报,对我市防汛除险能力提升等工作情况开展视察。常态化听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与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情况的报告,全面履行河(湖)长制目标责任。对交通规划建设情况开展视察,推动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
五、坚持求实创新,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
优机制提效能。健全代表“家站点”、人大代表公益会等载体的运行机制,关于人大代表公益会的履职实践报告得到省人大常委会樊金龙常务副主任批示肯定。严格执行“双联系”机制,完善“五级代表进网格”、代表述职考评、代表列席会议等制度。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建立市委、人大、政府“三套班子”领导领衔督办的工作机制,推动319件代表建议和25件重点督办建议成果转化。规范抓好“两项制度”的执行,加快推进开发区人大工作,发挥经开区、高新区人大代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
强保障促活力。弘扬践行“竭诚奉献·不负人民”新时代地方人大代表履职精神,依托覆盖全市的代表“家站点”进家入站接待选民群众超1700人次,收集并推动解决群众问题761个;常态化开展代表小组活动、“代表统一接待日”活动,全年举办22期“琴川代表讲坛”,邀请超600人次代表参加人大监督活动,全市15个代表组和教育卫健等专业代表小组形成调研成果30余篇并报党委政府决策参考;组织120名市级人大代表开展履职培训,代表履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谋创新显作为。在全市各板块统筹推进“一镇一特色一品牌”建设,上下联动合力明显增强。海虞镇人大建成海虞法庭人大代表工作站;梅李镇人大将代表询问贯穿人大监督活动各方面;辛庄镇人大开展“代表进企业”“一品红”议事沙龙系列活动;古里镇人大开展“古韵新声”代表现场问政活动;支塘镇人大完善“民生微事征集交办”机制;沙家浜镇人大深化“春来有约”代表履职品牌;董浜镇人大持续开展“董民心,乐百姓”议事活动;尚湖镇人大启用家事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中心;虞山街道人大工委发动代表参与城乡人居环境“春雷”“啄木鸟”行动;常福街道人大工委持续推进“福企代表行”;莫城街道人大工委打造议政代表“尚小二”服务品牌;琴川街道人大工委创新打造“琴怀邻里”“琴约茶语”专业代表联络站;碧溪街道人大工委探索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融合的实践路径;东南街道人大工委打造“茶馆说事”“乡音”人大代表联系点。
六、坚持强基固本,提升常委会自身建设水平。
持续改进机关作风。深入推进常委会党组及机关党组、常委会及机关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促使机关工作更加科学严谨。不断优化人大审议意见“回头看”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听取10多项重点课题办理情况报告。认真执行新出台新修订法律集中学习、执法检查前集中学法等制度,实现学法用法常态化。
协同高效履职行权。落实人大机构改革任务,完成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更名工作。密切与“一府一委两院”的沟通交流,加强与上级人大的沟通联动、区域人大的交流合作,加大对镇、街道人大的联系指导力度,开展江苏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两个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支持市人大工作研究会、法制工作研究会、人大代表公益会发挥作用。稳步推进“数字人大”建设,以数字化改革赋能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加强人大宣传调研。成功承办新时代地方人大代表履职精神座谈会,工作成效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领导充分肯定。把调查研究作为工作基本功,常委会领导带队对15个课题开展专项调研并形成一批有质量的调研成果。精心讲好新时代人大故事,120多篇常熟人大创新履职实践报道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成功举办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书画作品展。
2025年主要任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和人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全会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感恩奋进再建新功,为加快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常熟新实践作出人大新的贡献。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更高站位强化法治保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和完善常委会党组集体学习制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全面履行党组从严管党治党的领导责任,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正确处理好市委决策、人大决定和政府实施的关系,依法行使好决定权、监督权和任免权。
二、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以更强担当服务中心大局。一是推动经济稳健运行。持续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财政预决算的审查监督,依法听取财政、计划、审计等工作,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重大投资情况和产业园区、开发区建设等情况的报告和汇报。二是推动民生福祉改善。精细化做好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对社区居家养老、基层医疗卫生、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育、宗教文化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种业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等民生领域事项开展监督。三是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听取审议环境质量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报告,持续监督城区水环境及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加强对消防、“厂中厂”安全整治、公安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电梯运营监管、“大交通”项目建设、被撤并乡镇建设等工作情况的监督。四是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苏州市长江防洪工程管理条例》等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八五”普法、矛调中心等工作情况汇报,集体调研“两院”工作,继续推进“融合法庭”“共享检察听证室”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深化政府工作部门及其主要领导和“两官”履职情况的评议,扎实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
三、发挥人大制度优势,以更大力度汇聚民智民意。丰富“360常代表”工作品牌内涵,持续深入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健全常委会与代表常态化联络机制,规范开展“双联系”、“五级代表进网格”、代表统一接待日、主任接待代表日等工作,引导代表通过“家站点”、经济运行观察点、社会发展观察点等平台载体倾听民意。健全精准交办、重点督办、跟踪促办的闭环办理体系,探索建立“微建议”办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常态化举办“琴川代表讲坛”,市镇两级人大协同开展代表履职培训。
四、深化“四个机关”建设,以更实举措提升履职能力。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健全完善人大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优化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组织流程,深化“数字人大”建设。纵向密切人大系统上下联动,加强对镇、街道和开发区人大工作的联系指导,横向加强与“一府一委两院”的协调配合,增强人大工作整体合力。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精选课题开展深入调研。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努力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