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葛洁
寒假的尾声悄然临近,家长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收心”,让孩子尽快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家长可能会陷入误区。日前,本市教育部门发布开学“锦囊”,帮助和引导家长在寒假尾声巧妙地帮助孩子“收心”,让他们平稳地过渡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
循序渐进
调整作息规律
寒假期间,有些孩子晚睡晚起,作息不规律。开学前夕,不少家长试图“强行纠错”,但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很大的压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建议:家长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与孩子一起制订一个逐渐恢复符合学校作息规律的计划,每天提前15—30分钟睡觉和起床,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每天设定一些小目标,如按时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进行阅读等,这样既不会让孩子感到压力过大,又能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劳逸结合
增加户外运动
寒假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宝贵时间,如果家长在开学前过度强调学习,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厌倦和疲惫,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建议:家长可以在开学前适当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但要注意劳逸结合。例如,每天安排1—2小时的学习时间,其余时间可以让孩子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帮助孩子增强体质,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学期。
给予肯定
创设奖励机制
寒假期间,孩子们可能会因为放松而表现不佳,家长会因此担心、焦虑,忍不住批评甚至责备孩子。这种做法很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能引发亲子矛盾。
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寒假生活,分享彼此的感受。家长应先肯定优点,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再进行温和的提醒,比如“我发现你这段时间有些放松,我们可以一起制订一个计划,帮助你更好地进入状态”,而不是简单地说“你怎么又这样”,应让孩子负责执行,家长则扮演监督和支持的角色。同时,家长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些奖励,比如“如果你能按时完成今天的计划,傍晚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
保持沟通
感孩子所感
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对新学期的担忧、与同学关系紧张等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
建议:家长要多加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例如,如果孩子表现出不愿意上学的情绪,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新学期的希望。如有必要,家长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让专家为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建议。
培养能力
鼓励尝试与挑战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无法按时完成作业、调整状态,于是选择包办代替。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会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
建议:家长应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独立完成某一项作业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独立和自主;可以鼓励孩子尝试做一些新的事情或挑战一些困难的任务,此时家长要特别注意,无论完成得如何,不要批评或作负面评价。
拒绝比较
学会肯定孩子
有些家长会拿自家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这种做法不仅会让孩子感到自卑,还可能引发亲子矛盾。
建议:家长要学会用积极的语言与孩子沟通,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可以一起制订一个适合你的计划”,而不是简单地说“你看看别人”。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寒假期间的进步,比如“你这段时间坚持整理自己的房间,真的很棒”,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教育部门提醒,教育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在寒假尾声,家长应保持平和的心态,维护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