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邹磊
前期学校团队将成果提供给企业免费试用,待达到预期成效后,双方再签订成果转让合同……如今,网购平台上“先使用后付费”的应用场景,也在常熟的校企合作间频频上演。这种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不仅为企业降低了技术引进风险,也成为检验科技成果质量和团队研发能力的“试金石”,为本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月19日,记者走进位于古里镇的巨硕精密机械(常熟)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公司技术人员正熟练地运用新引进的智能化生产系统开展生产工作,企业生产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不久前,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遇到难题。由于非标件定制数量少、种类繁多,传统生产管理系统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2023年3月,在常熟科技镇长团团员的介绍下,常熟理工学院应文豪教授的“大数据创新实践研究”团队与企业取得联系。团队的“非标订单自动分发及智能排产系统”看似能满足企业的特殊需求,但企业因担心高校成果与生产实际不匹配,不敢轻易投入大量资金,合作一度陷入僵局。
转机出现在同年6月,随着“先使用后付费”创新模式的出台,应文豪教授团队与巨硕精密再次对接,签订了“先使用再付费”的合作协议。经过半年的使用与调试,企业惊喜地发现,该系统完全适配业务特性,公司的订单管理和生产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同年9月,系统顺利上线,企业如约支付了15万元合作经费。如今,应文豪教授团队又迎来了“回头客”,双方就“智慧仓储”技术展开新一轮需求谈判。
无独有偶,苏州恒瑞达家用地垫有限公司也上演了“先使用后付费”的精彩故事。作为中国最大的EVA泡沫垫生产企业,恒瑞达的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但EVA泡沫材料发泡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甲酰胺却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大困扰。市场上现有的无甲酰胺发泡剂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美国企业手中,进口成本高昂。去年,在政府牵线搭桥下,常熟理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左明明教授与企业对接,团队的除甲酰胺技术有望解决企业难题。但企业对技术能否适用仍心存顾虑。“实验室中获取的数据,与企业实际生产的情况存在着一定差距。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不妨先让企业直接试用。”左明明说,倘若新技术在企业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此时再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整个合作流程将会更加顺畅,减少因技术与实际生产不匹配而产生的问题和阻碍。
在常熟科技部门的引导下,恒瑞达与左明明团队一拍即合,采取了“先使用后付费”的合作模式。按照约定,恒瑞达不仅赶在春节前支付了70万元研发费用,还主动将项目金额扩大到300万元,希望双方在新的一年继续深化合作。恒瑞达公司总经理夏益杨说:“‘先使用后付费’模式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接受高校新技术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彻底消除了中小微企业在高新技术研发上的不确定性风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作为江苏县域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市,常熟先行先试出台多项细化支持政策。市科技局副局长钱人杰介绍,为了鼓励“先使用后付费”模式的推广,常熟对符合要求的项目以合同实际支付金额的10%,按1:4的比例给予受让方与许可方政策补贴,同时鼓励担保机构为“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开发专项保险产品。据统计,2024年全市产学研合作达220余项,其中53项采用“先使用后付费”转化模式,涉及资金27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