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 徐静
崭新的厂房一片连着一片,运输车在宽阔的道路上来回穿梭,耳边不时传来机器运转的轰鸣声……站在徐桥村村委会向远处望去,眼前曾经老旧的工业园区如今一派勃勃生机,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2月12日上午10时,常熟市电力机具有限公司车间内,董事长兼总经理邹耀明正在查看生产进度,“新厂区层高、跨度完全满足大型设备生产需求,今年新拓展的维保类业务已签下多个订单。”这家专注于生产国网特高压配套设备和工具的海虞老牌企业,终于打破集镇老厂区的空间束缚,正着力打造电力建设产业新的增长极。
企业的破局重生、园区的焕新蝶变,源自徐桥村“拆、改、修”三策并举的工业用地盘活新实践。
五年前,这片现代化产业园还是徐桥台板厂地块。作为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乡镇工业的“明星企业”,彼时的台板厂肩负着徐桥村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身上印刻着无数荣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台板厂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厂房逐渐沦为“工业锈带”。“(20世纪)80年代的砖混厂房墙体斑驳,消防隐患频现,空置率高达75%。”每天在厂区前办公的徐桥村党委书记李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老旧工业园区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用相同的空间创造不一样的价值,实现村级工业载体的‘涅槃重生’?”李进的脑海中萦绕着这样的问题。他带着专班辗转多地考察,经过无数次的商讨研究,村“两委”班子决定真正盘活“老家底”,让“沉睡资产”变为“增收活水”。
目标明确,规划先行。徐桥村聘请专业团队对老厂区闲置资产进行细致的摸排,并按照厂房新旧程度进行分类整合、统筹规划,最终确定以一区一策、量体裁衣的招法推动实现“盘”而能活、“盘”而有效,为闲置载体注入新的发展动能。2019年,徐桥村正式推进闲置工业用地盘活利用,为每个地块量身定制转型方案,通过建立“拆、改、修”三级处置清单,摸索出腾笼换鸟的“徐桥路径”:
“拆”出新空间——对存在结构性隐患的老旧厂房实施整体拆除,投资1.1亿元建设4.8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集群。赖于规划、建设、招商同步推进机制,苏州律动等4家规模企业实现“入驻即投产”,厂房出租率达80%。
“改”出新增量——创新“村供载体+企业投改”租赁模式,引入常熟电力机具有限公司,零成本盘活存量用房。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对村级原有1.2万平方米的次旧厂房实施更新改造,按照生产需求改建生产车间、仓储用房,实现空间再造、载体重塑,拓展出设备租赁、技术维保等新业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村集体同时拥有企业改建资产所有权,每年增加租金收入超200万元。
“修”出新生态——对保留建筑实施精准“微创手术”,聚焦隐患排查整治、功能迭代升级,构建以电力机具为核心的产业链生态圈,推动实现上下游企业空间集聚、资源共享、利益共生。
“整个园区满负荷出租之后,预计每年的厂房租赁收入将由原来的566万元提高到1400多万元。”李进说,“老家底”盘出了新动能,分区规划、梯度改建的园区三策改革新实践真正让闲置存量资产“活了起来”,推动园区产业能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老旧工业园区的蝶变不仅重塑了产业发展格局,更让当地村民共享了发展红利,使“出家门即进厂门”成为现实。“现在每月净收入7000元,骑车5分钟就能到岗,我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作为从老工业园区走出的铣床操作工,如今在电力机具实现“二次就业”,夏建忠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以电力机具为例,截至目前,公司已吸纳徐桥村本地及周边村民100多人。随着后续产能的释放,公司将提供更多技术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