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邹磊
优质科创项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股”。去年以来,常熟全力布局科技招商新赛道,构筑全市一体化的科技招商工作机制,将科技招商工作列为“头号战略”“一号工程”,大力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和科创项目落地,一场场围绕科技“新苗”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累计落地科技招商项目突破1000大关,累计注册资本超100亿元,项目数量较2023年增幅超10%。在产业布局上,招引项目主要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此外,引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重点项目超80个。常熟重点打造的“南园、中城、北谷”三大创新核成为项目落户的“风水宝地”,落户项目数达622项,在科技招商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兼修内外功
延伸科技招商“根系脉络”
去年,常熟科技招商团队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从全国金融贸易中心上海陆家嘴,到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圳南山,再到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安古城,常熟招商团队带着满满的诚意与热情奔赴各地。据统计,2024年常熟举办规模推介超20次,不仅成功“打卡”GDP前十地级市,还与C9高校技转部门实现了深度“牵手”。常熟就像一块强大的“磁铁”,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英才汇聚于此,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区域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也涌向常熟。去年,常熟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成为发掘“优种良苗”的“星光大道”。来自全国各地的超200个项目团队参赛,通过15场次创新创业专场赛的激烈角逐,最终超过40个优质项目脱颖而出,成功落户常熟。其中,来自苏州大赛的蓝星光域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备受瞩目。这家国内领先的全场景空间激光通信商业公司在常熟这片沃土上迅速成长,当年获得常熟人才立项,完成A+轮融资,投后估值已达5亿元,预计达产后营业额可达2.5亿元。以赛选优、以赛聚优,常熟正用真金白银全力培育着一批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项目。
培育“生态圈”
推动科招项目落地无忧
“在VR平台上看载体,就像真的在园区里走了一圈,旋转屏幕就能得到720度视角的体验,各种细节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比看图片和文字介绍直观多了。”西安蓝脑科技的创始人韦新博士,近期准备了解一下声谷产业园的基本信息,身在千里之外的他体验“VR看载体”后表达了最直观的感受。
以往,项目对接洽谈时,对于载体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宣传资料,信息不够全面、直观,导致沟通成本较高,效率低下。而现在,“VR看载体”不仅可以全方位展示载体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等硬件条件,还能实时呈现载体的运营情况、入驻企业成果等软性信息。这使得投资方和项目方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载体,大大提升了项目对接洽谈的效率。
截至今年2月,已有众多企业通过“VR看载体”技术了解常熟的平台载体,常熟科技招商项目对接也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除了“VR看载体”,常熟还有许多类似的服务机制。例如,昆承英才伙伴计划“马上办”系统可以精准匹配资源要素,为企业解决兼并购、资质申报等问题;汇科创大数据服务平台为企业量身定制发展方案。不仅如此,常熟还积极对接“苏州全球科技人才地图”,建立平台双向贯通机制,实现根据产业链和技术链需求,自动构建适配的人才链,为科技“小树”的生长厚植良好的土壤。
聚焦“早科技”
挖掘科招项目创新潜力
声学是“硬科技”“早科技”的鲜明代表,也是常熟抢抓数字经济风口前瞻布局的产业创新集群之一。去年,常熟与南京大学联合设置了重点产业校内预研专项,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老师夏露成功获得立项。夏露长期专注于基于声谱的生物多样性甄别研发工作。经过一年的潜心研发推进,她的“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学相机仪器”已经顺利通过小试中试,如今正站在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路口。再过不久,夏露将带着这项声学“硕果”进驻常熟“北谷”。
借助重点产业校内预研专项这一通道,越来越多像夏露一样的高校教授团队来常投资创业。近年来,为支持高校“硬科技”“早科技”,发现科技创新萌芽,常熟同南京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设立重点产业校内预研专项,支持高校教师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方向开展科研攻关及来常创新创业。在常熟市级“昆承英才”项目中,特别突出对未落户项目的招引,为其开通申请绿色通道。同时,与常熟农商银行等相关创投、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落地全市首支AIC基金,联合苏创投,通过“以投带引”“以招促贷”的创新模式,成功吸引优质项目超20个。
新的一年,常熟将继续围绕招新引优、培大育强的目标,补短板、固优势,持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动科技招商“一库、一赛、四中心”(科招项目库、常熟双创大赛、3个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建设,全年新引进科创项目超1200个,充实项目库;组织开展科技招商推介活动累计超30场,发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协同效应;提升强化国内重点城市协同创新中心作用,建设海外离岸创新中心,进一步畅通创新资源对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