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 徐静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基因密码,浸润在粉墙黛瓦的街巷肌理间;文明,是一座现代城市的幸福底色,涌动于百万市民的躬身实践中。日前,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关于对《爱苏州文明倡议十条》征求意见的一封信”,邀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线上线下踊跃提出意见建议,共建共享“苏式文明”。该征求意见信在常熟各界引发热烈讨论,广大市民纷纷结合自身实际,从关爱特殊儿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等多个角度建言献策,描绘出一幅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文明创建新图景。
文明在点滴中闪耀,于细微之处尽显全民素养。海虞镇党建工作办公室正股职干部(负责宣传统战)冯义薇说,文明是镌刻在苏州人骨子里的优雅基因,也是现代城市高效运转的柔性纽带。《爱苏州文明倡议十条》不仅概括了当前市民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更深层次地传递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追求。从一筷一勺间的饮食教养,到指尖在屏幕上的理性表达……这些细碎的文明切片,正构筑起人们对“人间天堂”美好生活的立体想象。据冯义薇介绍,海虞镇将发出乡风无忧“文明实践事”倡议。今年,该镇计划通过“文明接力·美时美刻”文明行为养成项目,发布“‘筷’乐食光、净美共绘、清朗E空间、宠爱有方”等10个关键词,鼓励全民参与,并通过“文明观察员”投稿让普通人站上文明“C位”留下高光时刻,在“i海虞”微信公众号上定期推送,收获共鸣与回响。
尊重、关爱特殊群体,标注着城市文明的高度。常熟市小蜗牛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赵苗苗说,她希望结合《爱苏州文明倡议十条》针对特殊儿童家庭需求提出三项建议,进一步推动公共场所服务优化与特殊儿童关怀支持相融合:一是强化公共场所包容性。在“有序勿喧哗”条款中增设特殊儿童友好指引,如在公共场所设置“静音区”或“应急引导员”,避免因儿童行为差异引发误解,同时倡导公众对特殊群体多一份耐心与接纳。二是深化社区互助机制。建议将“尊老又爱幼”与特殊儿童家庭支持结合,推动社区建立“喘息服务”志愿者队伍,为特殊家庭提供临时照料帮扶,减轻家长压力。三是拓展文明宣教形式。针对“键盘传善意”条款,建议联动公益组织开发手语版、绘本版《爱苏州文明倡议十条》宣传素材,用多元方式传递文明理念,让特殊儿童家庭也能深度参与共建。苏州历来以崇文包容闻名,期待在践行《爱苏州文明倡议十条》的过程中,文明不仅体现于秩序之美,更彰显人性温度。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方能筑牢乡村振兴之“魂”。海虞镇徐桥村党委书记李进认为,《爱苏州文明倡议十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文明苏州建设需要全民共同参与。近年来,随着村级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他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已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更应是精神上的富足。为满足村民对提升文化生活品质的迫切需求,徐桥村以“弘扬文明新风、服务百姓生活”为宗旨,通过广泛征集民意,打造了集喜事操办、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新风礼堂”,构建起新型村级综合服务平台。为确保“新风礼堂”建得好、用得好、管得好,村两委将深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各类讲座、培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指数;绘制“新风礼堂”地图,加强与周边村镇的联动,形成“15分钟文明服务圈”,扩大文明风尚辐射范围。李进期待,通过多方努力,“新风礼堂”能发展为凝聚人心、传承文化、培育新俗的“幸福礼堂”,成为彰显海虞镇文明形象的亮丽名片。
基层是涵养新时代文明风尚的关键力量。虞山街道闽江社区社区工作者蔡艳说,她每天与居民打交道,深知文明建设需要从点滴做起,融入日常生活。她说,《爱苏州文明倡议十条》从垃圾分类、文明养宠、楼道整洁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入手,抓住了社区治理的关键点,句句贴近生活、条条关乎民生,指引着大家走向更加文明、美好的未来。以垃圾分类为例,过去社区里垃圾混投混放,夏天蚊蝇滋生。自从推行垃圾分类后,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居民们也养成了主动分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更令她欣慰的是,孩子们化身“环保小卫士”,用稚嫩的童声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文明理念浸润了每一个家庭。同时,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发放牵引绳等方式的积极引导,现在社区居民遛狗牵绳、清理粪便已成常态,绿化带里的宠物粪便明显减少,邻里矛盾也随之化解,社区环境更加整洁优美。蔡艳说,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她将持续通过网格走访等形式传播文明理念,把倡议内容转化为居民的行动自觉,为建设文明苏州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承尊老爱幼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践行。常熟市锦虹幼儿园老师沈燕说,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她深知《爱苏州文明倡议十条》中“尊老又爱幼,社区添和睦”倡议的重要性。她认为,该倡议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通过家庭教育与社区建设的有机融合,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促进社区和谐具有积极作用。她建议社会各界通过组织尊老爱幼活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优化社区公共设施、加强宣传引导等具体措施落实这一倡议,一方面培养儿童的尊老意识,增进家庭代际沟通,另一方面有效提升社区凝聚力,助力构建文明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