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日报讯(融媒记者 张怡心)记者日前从常熟生态环境局获悉,我市通过“本地部署+API”联用模式突破算力限制,率先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落地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大模型技术,构建多模态混合架构应用场景,为生态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面对海量监测数据的处理需求,常熟环境监测站创新采用“基础应用+业务自动化+精准监管”三维架构,通过Dify和RAGFlow平台搭建“RAG+智能AI体”组合,集成内部管理制度、环境监测标准、环保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库,实现监管政策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同时部署语音大模型开展“数字人”交互测试,为进一步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筑牢基础。
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省、苏州市视频监控联网工作要求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污染源视频监控联网和视频存储的全覆盖,在线率超过90%。此外,视频监控网络不仅覆盖了大气自动站、重点河湖,还延伸到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点区域,具备鸟类识别和区域入侵识别等先进的AI识别能力。
为构建更为智能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常熟环境监测站大胆创新,运用视觉大模型技术在多个监管场景中展开实践探索。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提示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雾炮车运行状态识别、企业排污口监测、监测站房人员识别等多个场景,并能将分析结果转化为结构化数据。此外,借助视频监控定时抓拍和超标联动抓拍等功能,该系统实现了与自动AI工作流的无缝对接,确保超标时段的画面能够得到全面且深入的解析。
常熟环境监测站还整合企业流量数据、工况数据、在线监测超标数据以及数据标记等信息,开展多维度的融合分析。未来,常熟环境监测站计划开展裸土覆盖、生物多样性等更多应用场景的测试,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智能化水平和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