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 程遥
春寒料峭,沙家浜镇唐东村的蟹塘在晨光中苏醒。潋滟波光与天际交融,宛若撒落一池碎银。倏然,白鹭掠过塘埂,翅尖点破水面,漾起圈圈涟漪。
塘边,殷海涛脚踩一双沾泥雨靴稳稳地踏在湿滑的埂道上,挽至肘部的衣袖露出冻得发红的小臂。他屈膝蹲下,舀起塘水注入试剂管。不过几分钟,试纸显色精准对应比色卡上的数值5.8。“溶氧量达标,这批蟹苗稳了!”青年直腰展颜,呵出的白气融进晨雾。
塘底,2月底投放的650公斤蟹苗正经历首轮蜕壳。“当年爷爷踏破草鞋巡塘,如今我们靠数据把关。”殷海涛转头笑道。一旁协助的母亲将保温杯塞进他掌心,“你这检测仪比老一辈的眼睛还准呢,就是起早贪黑太辛苦。”
作为家族第三代养蟹人,这位“90后”家庭农场主深谙水质调控之道。童年记忆里祖辈躬身塘畔辛勤劳作的画面恍如昨日,“守业更要拓新”的家风早已融入他的血脉。2013年,数控编程专业毕业的殷海涛本可在童车制造企业就业,坐在电脑前敲敲程序代码便能获得稳定的收入。然而,每当夜深人静,故里蟹塘的粼粼波光总在他梦中明明灭灭。几经挣扎,殷海涛最终辞去工作,返乡背起三代传承的蟹篓。
转型远比想象中艰难。初接手20亩试验塘时,殷海涛机械套用教科书参数调控投喂量,反致蟹群互残;盲目增氧引发藻类暴发,差点全军覆没。那段时间,他白天泡在塘口记录水温变化,深夜对照数据复盘,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折线图与祖传的《养蟹十要》并排躺在案头。为破养殖困局,殷海涛踏遍周边百口蟹塘,察水情、访农户。直到某个梅雨季,他将物联网溶氧监测数据与爷爷“看云识缺氧”的土法结合,终于摸透了蟹塘呼吸的节律。
2020年,殷海涛押上全部积蓄,将养殖规模扩至110多亩。微孔增氧机的嗡鸣声中,他引入“长江一号”优质蟹苗,构建起“鱼虾蟹混养—生态净化—尾水回用”立体生态循环系统。去年,蟹塘上市成蟹万余公斤,收益较传统养殖模式翻了一番。
当物联网传感器在塘底织网时,殷海涛已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上游。他在唐市集镇开设门店,专营水产饲料、兽药,并推出“免费水质检测+专家坐诊”服务,直击养殖户的痛点。凭借差异化营销策略,殷海涛的门店年销饲料超300吨,从沙家浜镇30余家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养殖户口中的“技术型供应商”。“诚信是养殖业的根,科技是突破的魂。”殷海涛以这两大准则立身,不断优化智能投喂系统,并将学到的智能水质监测与病害预警等技术无偿分享给周边的养殖户。
夕阳西沉,殷海涛总爱独自巡塘。智能投喂机正在喷洒精准配比的饲料,无人机掠过水面投下细密的益生菌剂。波纹荡漾间,他仿佛看见爷爷摇橹撒网的剪影,正与无人机的轨迹在时空里交错。“老手艺嫁接新技术,才是真正的传承。”殷海涛弯腰掬起一捧塘水,指缝间漏下的水滴折射出七彩光晕——那是传统农业与数字时代碰撞出的火花。
10多年来,殷海涛在实践中摸索、在创新中突破,以科技为笔,续写着新时代的“蟹乡传奇”。如今,他已实现了购房安家的“小目标”,却仍在探索更广阔的天地。新的一年,他计划开发“蟹塘垂钓+农家烧烤”项目,打造沉浸式休闲体验场景。“亲手钓蟹,现烤现吃,这就是‘舌尖上的江南’。”望着粼粼水面,殷海涛的眼里闪烁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