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日报讯(融媒记者徐静)日前,在苏州人文经济学研究与实践(常熟)基地建设启动仪式上,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及苏州工学院签订协议,共同推进人文经济学“思路行”之“非遗里的普及课”项目,并聘请10名苏州工学院的大学生为“思路行”主理人,深入挖掘非遗的社科内涵,着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校地联动”新模式。
基于“结成一支联学队伍、深挖四条非遗线路、做精一批普及课程”工作思路,项目将构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老师+大学生主理人+小小非遗推荐官”文化传承梯队,推动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围绕“舌尖非遗·美食工坊”“曲艺流芳·声动江南”“古风雅韵·匠心传承”“民俗古趣·岁时记忆”四大具有常熟特色的非遗主题,项目设置了王四食品有限公司、常熟评弹艺术馆、虞林世家非遗馆、沙家浜镇文化站等16个研学点位,涵盖叫化鸡、评弹、红木家具、江南船拳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形成“学习+思考+实践+研究”的社科普及课程体系,引导大中小学生在沉浸体验、挖掘研究、普及推广中讲好常熟非遗故事。
10名大学生主理人不仅负责课程设计、协调对接、流程统筹,还要策划社科普及内容,并辅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教师开展讲解培训和调查研究。与传统非遗宣讲员相比,大学生主理人将以青年人独特视角,带领中小学生体验非遗,引导青少年在互动实践中感知非遗的当代价值。“我们就像‘非遗翻译官’,用新时代的表达方式展现常熟非遗的深厚底蕴,让非遗在保持本真的同时焕发青春活力。”大学生主理人朱雨纯自豪地告诉记者,她和小伙伴们正积极推动虞山篆刻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示和普及,期待用年轻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会带孩子们到评弹馆听故事、去锡剧社团学唱段,把制作叫化鸡、体验古琴技艺的过程转化为趣味课程,让更多中小学生在玩乐中爱上非遗。”另一位大学生主理人杨奕彤认为,将简单的参观了解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正是主理人的价值所在。从美食文化、戏剧曲艺到手工艺制作,大学生主理人们正以青春之力重构非遗传承生态,在守艺与创新间架设文化桥梁。
非遗传承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创新。聚焦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苏州工学院以人文经济学为纽带,进一步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与学科特色,探索校地联动协同育人模式,通过“非遗里的普及课”项目将常熟非遗转化为“活教材”,助力学生提升传承本土非遗的意识和综合素养,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大学生主理人挖掘非遗经济价值,中小学生参与体验和传承实践,形成“文化传承—教育创新—经济激活”的良性循环,推动实现非遗传承和实践育人的联动,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常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