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张绿漪
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共读虞城文脉常新”2025年常熟市全民阅读主题活动日前拉开序幕,一系列兼具丰富性与高品质的公共阅读活动在全市各地有序推进。
在满城春色中,人们看到的不只有繁花胜景,更有这座古城千年文脉的传承。从阅读书本到书香城市,从书中到书外……阅读,沟通了古今,成为常熟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成为春日里最美的姿态。
书香浸入城市肌理
拓宽阅读的内涵与外延
如今,漫步在虞城街道,不论是图书馆、新华书店、社区书屋,还是独立书店、人文咖啡馆、文创空间,读书场所、多元文化空间随处可见,悠悠书香已经浸入城市肌理,让市民可以尽情享受。
不久前,常熟最大的城市书房——总面积748平方米的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获评省总工会重点建设职工书屋。该书屋设置有图书借阅区、自习室、听书区、朗读亭、“虞幸会”休闲空间等特色区域,营造了一个创新“悦”读环境。市民能在里面借阅图书,能用耳机听书,能进行朗读录音,还能参与分享交流活动。同时,职工书屋与常熟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的流通点通借通还,职工可以用江苏省三代社保卡或者支付宝电子阅览证进行图书免费外借。目前,该职工书屋馆藏精选图书3万册,涵盖社会学、文学、历史、艺术、科技、少儿等多个领域,方便职工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在阅读中卸下疲惫和压力,获得精神滋养。
在常熟,这样的阅读空间随处可见,成为塑造城市精神的窗口。近两年来,常熟持续拓展、优化阵地设施建设,各板块充分利用闲置楼宇、文创街区等载体资源,探索“政府+社会”共建模式,打造地域特色城市书房建设运营模式。同时,市图书馆积极推进总分馆建设,建成了覆盖全市的三级总分馆网络体系,主要包括总馆、14个分馆、20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及340个村(社区)图书室。全市实现图书异地借还、通借通还,让图书资源得以高效流通,让读者的借阅选择更加多样化,让阅读成为连接城乡、普惠全民的文化桥梁。
与此同时,在诸如读书月这样的时间节点,一场场独具特色的读书分享会、专题讲座、故事创作大赛、创意展览会等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此起彼伏,让城市书房逐渐成为文化地标和市民读者的精神家园。由阅读延伸出的多元文化体验成为常熟人与书籍连接的纽带,正不断丰富、拓宽着全民阅读的内涵与外延。
书香融入文化景观
焕新“阅读+”文艺场景
常熟的文脉可以追溯到言子传经的时代,这座江南小城孕育了无数文化大家。从脉望馆到铁琴铜剑楼,从綵衣堂到瓶隐庐,从张旭的狂草到严天池的悠扬琴声,从王翚的笔墨丹青到林皋、赵石的金石篆刻,常熟的文化底蕴深厚而绵长。他们贯通起一条既属于历史,也滋养了当下的虞城文脉。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部分,虞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近两年更随着徒步线路“雄鹰线”的出圈而声名鹊起。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常熟以阅读为抓手,赋予景区浓郁的文化意味,并通过不断挖掘创新,彰显出独特的风景之美。
坐落在名闻遐迩的“虞山十八景”之一、隐逸于静谧的半山腰间的西城楼阁七溪流水咖啡吧近两年成为不少文艺青年和亲子家庭享受阅读时光的首选之地。在那里,市民可以借读书屋里的图书,这些书都与市图书馆的书通借通还。富有江南特色的楼阁是闹市中僻静的一隅,带着岁月流淌的沉稳,绿意葱茏。如此独一无二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让悠然的时光变得更加美妙。
赵园·曾园能静书屋是常熟首家园林式图书流通点。粉墙黛瓦、雕花门窗,是书屋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书屋内质感厚重的原木桌椅尽显安逸闲适的氛围,古色古香的书架借鉴苏州园林元素巧妙断隔,上面摆放着精美的瓷器和绿色植物,浓郁的“中国风”沁人心脾。整齐排放在架的近1000册图书刊物涵盖语言文学、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等门类,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此外,书屋还结合曾朴文化研究不定期地举办读者活动。
在常熟,类似这样因为人、物、景互动而“活”起来的阅读空间越来越多。它们以空间和活动形成的文化聚合力让单纯的风景充满了人文风情、拥有了历史厚度。一个个铺陈开来的“文化景观”,更增强了人们对常熟这座城市的情感共鸣和对阅读的热爱。
书香飘入村舍农屋
赋能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农家书屋作为以阅读为核心形成的文化空间,在乡村教育和文化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常熟持续深化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全市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258个,覆盖所有行政村、涉农社区。阅读,已悄然成为乡村新风尚的鲜明标志。
书法家挥毫泼墨传递风雅诗意,非遗传承人编创灯谜解锁节气密码,少儿诵读团演绎诗词激活文化基因……结合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董浜镇今年以来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春风行动,让古典文学在笔墨间流转、在谜题中破茧、在童声里新生,将阅读的种子撒向每一个角落。近年来,董浜镇依托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家书屋,“以书为媒”鼓励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亲子家庭积极参加读书分享会、茶话会、亲子阅读会等阅读活动,持续打造“耕读四季”特色品牌,让缕缕书香吹进千家万户。琴川街道新造村以农家书屋为主阵地设置不同群体阅读区,打造“流动书屋”,制定“一借一还流动书屋”“以书换书”等借阅规则,定期更新书屋里的图书,把更多涉及农业、科技、致富、文化教育等的图书送到村民手中,为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提供了优质的阅读服务。
作为全民阅读在农村的主阵地、大平台,农家书屋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惠民工程载体。全市农家书屋结合自身实际和需求,定期举办农技科普讲座、法律咨询服务、卫生健康等活动,在丰富阅读内涵的同时不断拓展外延,多渠道、多维度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成为群众致富的“充电站”、繁荣乡村文化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