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高质量还田赋能生态农业发展_常熟新闻网-本地新闻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06/1816:58
来源:常熟新闻网

绿肥高质量还田赋能生态农业发展

文/融媒记者 冯碧珩

水稻移栽时节,也是蒋巷村粮油生产基地绿肥还田的时候。6月13日,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齐聚蒋巷村,观摩稻田水生绿肥(红萍)应用,为推动技术进步进行交流探讨。

当天上午9时多,蒋巷村有机水稻种植基地的一块农田里,固定式红萍分萍机将收集装袋的红萍打散,并将红萍均匀散布进水田,为还田做好准备。在另一块农田里,搭载着倒萍机的拖拉机将肥得发红的绿萍翻入泥地,黑黝黝的土壤瞬间显露出来,引来观摩者的阵阵赞叹。

观摩过程中,专家们还下到田间,查看绿肥的生长情况,现场采集绿肥、土壤样本,以备后续开展试验。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红萍及水生绿肥资源评价与选育岗位科学家应朝阳对水田里红萍的生长情况表示充分肯定。他告诉记者,多年前蒋巷村在种植红萍作为绿肥时就与他对接过,当时他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并提供了专业建议。经过4年多时间的实践,蒋巷村已经成为全国人工种植红萍面积最大的区域,而且通过红萍还田,蒋巷村水清土肥、稻旺价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蒋巷村采用这样的种植模式,是经济发达地区在新时代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生动实践,极具推广与示范意义。”应朝阳说。

蒋巷村应用稻田水生绿肥(红萍)技术不仅为相关技术部门搭建了实践应用的平台,还促进了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了科技对农业的赋能作用,形成了科技与农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蒋巷村绿肥还田使用的相关设施就是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提供的。据水田绿肥生产机械化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吴惠昌介绍,国内首台固定式红萍分萍机的投入使用使分萍效率比传统人工分萍提高了8至10倍,分萍效果也是过去的1.5倍。此外,相较于普通旋耕设备,倒萍机能够更深入地将红萍翻至泥土里面,搅拌效果更佳,有利于红萍的分解,且每小时的作业量高达5至8亩。吴惠昌表示,将继续加强与蒋巷村的对接合作,根据设备应用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进一步提高农机性能,确保达到更佳的还田效果。

与会专家对蒋巷村的绿肥生态种养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就促进水生绿肥(红萍)在水稻主要种植区的推广应用,促进“绿肥+”水稻、畜禽养殖等产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表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萍作为绿肥得到普遍应用,在新时期再次应用红萍,新技术、新机器的引入让老树开出新花,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蒋巷村在1200亩连片示范田中采用绿肥(红萍)还田的生产方式种植有机水稻的实践,生动地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且,蒋巷村在新旧技术的融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的重要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近年来,蒋巷村在“时代楷模”赵亚夫的帮助下,立足当地太湖湿地农业区的特点,开发太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循环农业,在1200亩粮油生产基地重点应用生态种养模式与技术,将蒋巷生态猪场的猪粪以沼液或沼渣的形式还入农田,培肥土壤,同时种植绿肥,促进土壤基础地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农业的效果已经显现。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表示,村里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使“蒋巷模式”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3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