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 张怡心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龙俊全原本模糊的视线此刻一片清明,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为他点亮了一盏职业明灯。作为海康威视工业视觉定向培训班的一名学员,他每天在实训中心实训室钻研至深夜10时。曾经在校园里成绩平平的他,在实训中心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动力。一个月的培训结束后,他将直接入职行业龙头海康威视——实训中心将从课堂到顶尖企业的无缝衔接变得触手可及。
龙俊全的经历并非个例。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企业寻不到“招之能用”的员工,毕业生手握文凭却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郁亮对此深有感触:“制造业门类齐全的常熟用工需求巨大,但学生从高校毕业到胜任企业岗位,中间往往横亘着一道需要‘专项、扎实、针对性培训’才能跨越的鸿沟。”这“最后一公里”的障碍,正是就业市场陷入“两难”困境的关键所在。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3年,常熟市教投技术培训有限公司、常熟市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携手深耕智能装备研发与人才培养的苏州富纳艾尔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斥资8000万元打造了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并非普通课堂的延伸,而是企业生产前线的精准复刻。用中心总经理李熙的话说,企业生产一线什么样,中心基本就是什么样。实训中心投入4000余万元购置先进的实训设备,涵盖工业基础、工业视觉、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技术等前沿领域,八大培训基地构建出真实的现代产业生态图景。
实训中心的活力源于其以市场脉搏为生命线的运作逻辑。它灵活面向社会学员开放,更主动对接企业与院校需求。对企业而言,“时间就是成本”的焦虑在中心得到纾解。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经理陈俊彦坦言,订单高峰期的人才招募与培训曾令企业倍感压力。如今,通过与实训中心的紧密合作,企业只需提出具体需求和时间点,中心便能迅速从合作院校中精准匹配生源,进行高度定向的“订单式”培养。陈俊彦算了一笔账:“实训中心提前完成了人才筛选与技能锻造,企业得以在合格人才库中精准选用,大幅节约了招聘与岗前培训成本。”
实训中心30多名专兼职教师全部来自生产一线,他们身兼双职,一面指导学生实训,一面承接真实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独特的“双师”模式不仅为中心带来近7000万元的企业项目营收,还确保了实训课程与产业技术发展始终同频共振。教师将来自企业一线的最新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反哺教学,使培训内容永葆前沿性和实用性。
常熟的智慧在于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政府不去大包大揽,而是巧妙“扶上马再送一程”——国企入股保障企业化高效运作,免除实训中心载体3年租金,对获得相关认定的学员给予补贴,人社、教育部门更牵头成立专门小组,主动对接辖区优质企业,精准搜集培训需求。“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供需对接,技能培训才有持久的生命力。”郁亮道出了这一模式成功的核心密码。自2023年成立以来,实训中心已与包括立讯精密、海康威视在内的160多家制造业领军企业及全国400多所高校建立起深度合作网络,累计培训高技能人才逾5000名。
成效是检验模式的硬标准。今年以来,近2000名学员从实训中心“毕业即上岗”,其中多数成功入职长三角地区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心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精准定位并服务多层次人群的“优质就业”需求。正如李熙所言,面对普通操作岗位减少的现状,中心致力于对相关专业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技能提升与“优质培训”,使其有能力进入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目前,每个培训班的学员在结业考核时平均可获得6至7个对口技术岗位的选择机会,就业通道豁然开朗。
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已有4年工作经验的吕国诚而言,实训中心的“社会化培训项目”是一次关键的职业跃升契机。为期3个月的封闭式培训让他找回了技术自信:“以前在流水线上只看到自动化机器运转,却不懂原理。在这里亲手编写程序让机器跑起来,才真正触摸到了技术的灵魂。”中心全天开放培训设备,鼓励学员进行沉浸式实操学习,让学员有了技能精进的“加速器”。
从龙俊全定向入职名企的蜕变,到吕国诚重获职业竞争力的欣喜,再到5000多名学员实现“毕业即就业”或“培训再就业”的人生转折——常熟市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这座由政企协同搭建、市场力量驱动的技能熔炉,正以精准的“靶向培训”消融横亘于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冰山。
常熟用实践证明,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需要魄力破冰,更需要智慧搭桥——这座由真实产业场景浇筑、市场机制驱动、政企协同护航的技能之桥,正载着千万青年稳稳通向职业未来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