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冯碧珩
在江南水乡的阡陌之间,支塘镇何北村正以创新之笔描绘一幅生态循环农业的美丽画卷。近年来,该村以“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块田、一粒米”为循环内核,构建起资源高效利用、产业低碳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6月的一个午后,何北村现代化生态养羊场内,工作人员如往常一样定时启动粪污收集系统。通过羊舍特制的漏缝地板,羊粪尿分离后精准落入收集槽,经传送设备输送至处理中心。这些羊粪将与秸秆等其他农业有机废弃物一起混合腐熟,转化为种植赤松茸所需的基床和还田的有机肥料。
这座占地2600平方米的智能型生态养羊场是何北村去年重点升级的项目。通过改造,养羊场彻底告别了传统养殖模式下的脏乱差,实现了人力成本的大幅降低,让湖羊住上了“智慧公寓”,也让全村循环农业轴心转动得更加有力。
何北村水稻种植面积超6500亩,每年产生约5000吨秸秆。同时,湖羊养殖也是村里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过去,秸秆处理是个难题,而湖羊养殖需要大量饲料,还得处理养殖废弃物。自2023年起,何北村以现有资源为起点,开始探索“羊—肥—田”生态种养循环体系。村里依托何北农地股份合作社建起了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开始了第一波实践。
运行两年多,何北村的生态种养循环链条清晰可见:优质秸秆经破碎、发酵制成湖羊的“营养餐”;劣质秸秆与羊粪等混合腐熟,年产有机肥5000吨,提高土壤肥力,提升稻麦品质;秸秆、羊粪组合腐熟为种植赤松茸提供了基床,赤松茸种植后的菌糠全量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进一步提高;从高校引入的厌氧发酵技术将羊尿转化为水溶性菌肥,进一步助力有机种植。
这一闭环让何北村年处理稻麦秸秆6500吨、湖羊粪2000多吨,制成有机肥5000多吨,改良粮田土壤,减少化肥使用量30%;6500亩稻田亩产较传统种植方式增加10%;2025年小麦单产竞赛田亩产量达663公斤,列苏州市第一。
循环农业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产量的提高,更有真金白银的收益。稻米品质提升带动溢价销售,村里成功创立了“茗少年”品牌,大米附加值显著提高;饲料制作使肉羊养殖成本年节省超20万元;赤松茸首批试验田亩产达1000公斤,亩产值近万元。2024年,何北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79万元,较上年增长10%。
从秸秆综合利用到湖羊养殖升级,从生态种养到品牌打造,何北村以创新为笔、生态为墨,构建起闭环式循环农业体系。今年,何北村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除了完成现代化生态养羊场改造工作,还在核心种植区划定了180亩有机水稻种植区,施用羊粪和秸秆发酵制成的有机肥,并采用稻鸭共作模式,确保全程不用除草剂、不施化肥。“我们还计划开展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二期工程建设,继续扩大产能,争取每年机械化处理加工秸秆、农业废弃物8000吨,同步建设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科普和示范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支塘镇何北村村委会副主任吴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