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 张怡心
清晨6时,虞山雄鹰线的山路上已有零星登山者。袁卓立背着登山包,脚步稳健地穿梭在林间——这条12.9公里的徒步路线,他已征服过数次,最快3小时20分钟就能走完。“虞山的清晨总让我想起北极科考时的宁静。”这位海洋装备研发专家笑着说,额角的汗珠折射出晨光,也映照着他与这座城市近三年的牵绊。
袁卓立的科研履历丰富而坚实。在浙江大学完成本硕博的积累后,他选择将青春交付给人类认知最稀薄的疆域——极地。作为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的海冰观测设备研发负责人,他肩负国家重任,在北冰洋中心浮冰上成功布放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创下国内冰浮标连续观测时长新纪录。当无人冰站被列入“国际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观测计划”装备名录、成为国际海冰观测的定型设备时,袁卓立的名字便与“中国智造”一同闪耀在极地科研的星空。
然而,这位“破冰者”内心始终回响着另一种召唤:让实验室的智慧结晶真正实现产业“深潜”,转化为支撑国家海洋战略的产业力量。当江苏亨通华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常熟这座“鱼米之乡”在他眼前首次显露出海洋装备制造的坚硬筋骨——正是他梦想中连接科研与产业的坚实桥梁。在亨通华海的感召下,袁卓立完成了人生关键一跃:从国家研究所来到产业一线,成为企业研发部海洋装备研发组的掌舵人。
从冰雪极地到江南水乡,空间转换带来的不仅是气候的变化,更有常熟这座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细致入微的滋养。袁卓立坦言,最初的选择是基于亨通华海提供的顶尖研发平台和团队支撑,但常熟随后给予的人才服务远超他的预期。
“常熟市政府对人才的服务意识,我觉得是非常强的。”他感叹道。这种“强”并非虚言,而是一系列可触可感的支持。市科技局等部门主动关心人才的生活起居、出行便利,更聚焦科技创新本身——询问研发需要何种资助与配套。这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服务意识,让袁卓立深感在常熟,人才非“客”而是“主”。常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人才所需的阳光雨露精准送达。
在常熟工作生活近三年,这座城市最打动袁卓立的特质是“踏实”——从人文气息到政务服务、从企业文化到市民生活,常熟都透着一种沉稳务实的力量。“政府对我们的一些关怀承诺不流于口头,都体现在行动上。”他欣赏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作风,这与他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的秉性天然契合。
这份踏实感也深深融入袁卓立的事业规划。在亨通华海,他带领技术团队潜心于海底观测网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发,主持着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课题、工信部高科技船舶专项等重量级项目。他没有夸耀宏大的愿景,只愿“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把团队带好,把承担的方向性工作做深做透,锻造出一支有战斗力的研发尖兵。
从北极凛冽寒风中的孤勇坚守,到常熟智造车间里的协同攻关;从打破国际观测纪录的科研尖兵,到海洋装备国家项目的技术领军者——袁卓立的转身与扎根,映照着常熟对高端人才强大的磁吸力与深厚的培育力。这座城市正以无微不至的服务意识、扎实雄厚的产业平台和真诚务实的城市品格,为无数个“袁卓立”铺就梦想的跑道。在产业与人才相互成就的澎湃浪潮中,常熟正坚定航向那片更为壮阔的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