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记者冯碧珩)盛夏七月,万物并秀。古里镇坞坵村的农田里,水稻苗壮叶茂、青翠欲滴。7月14日,这片生机焕发的稻田迎来新“房客”——一只只3两重的乌鳖被放入200亩综合种养示范田,对“稻+鳖”综合生态种养模式的新一轮探索正式开始。
这是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常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古里镇农村工作和建设管理办公室共同实施的苏州市姑苏乡土人才项目。该项目自2023年启动,在项目实施区域200亩农田周围构建了一个由香根草、向日葵等具有引诱幼虫作用的植物形成的生态防控圈,并采用了有机种植模式。此前,在稻田中放养中华鳖已经获得成功,实现了“一田多收”,形成了关于“稻+鳖”综合生态种养,包含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治及田间管理在内的一整套操作要点。去年,综合种养田块水稻平均亩产量达到538.6公斤。
今年,项目更换了养殖品种,在稻田里放养了乌鳖。据项目负责人、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董明辉介绍,乌鳖的经济价值高于中华鳖,它不仅可以食用,也是制作鳖精等产品的原料。而且,它的生长周期与水稻生产周期吻合,到水稻收割时节,3两重的乌鳖将长到8两以上,正是适合上市销售的规格,也可以在水稻收割后提高稻田水位进行周年养殖生产。此次,项目组按照每亩300只、400只、500只等不同密度进行放养,以便找出最适合本地的生产模式,在实现增收的同时做到生态绿色发展。
稻田生态种养可以明显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有效防止作物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近年来,本市在稻田生态种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稻鸭共作模式已经成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作业模式,全市稻鸭共作面积接近300亩。与此同时,本市不少农业主体与科研院所合作,优化集成或探索构建“稻-草-鹅”“稻-羊肚菌”“稻+鸭”“稻+鳖”“稻+龙虾”等“稻田+”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农田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