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程遥
芦苇荡的风,总带着些故事的味道。岸边那间阿庆茶馆,青砖黛瓦里藏着烽火记忆——抗日战争时期,它曾是新四军传递情报的秘密联络点,油灯闪烁间,多少热血儿女在里面定下保家卫国的计策。如今,风拂过芦苇荡,吹来了时代的气息。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正悄然晕染开鲜活的新篇。
阿庆茶馆所在的芦荡村,不仅是“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更稳稳立在常熟沙家浜渔文旅融合发展草荡核心区的版图上。老茶馆的木门吱呀作响,迎来的不再只是传递暗号的联络员,还有带着好奇探寻红色历史的游客、伴着桨声渔歌而来的旅人,红色的记忆与绿色的生态、鲜活的渔俗交织,酿出了别样的韵味。
“黄桥村村民黄俊庆开设茶馆,在抗战时期经常接待新四军,提供新四军休息整顿的场所。”曾在芦荡村养伤的新四军老战士夏光,晚年在回忆录里写下的字句,像带着温度的老照片,将阿庆茶馆的烽火岁月清晰定格。那时的茶馆,木桌旁总围着穿军装的身影,粗瓷碗里的茶水冒着热气,既是战士们喘口气的港湾,也是军民鱼水情悄悄流淌的见证。
岁月在青瓦木梁上刻下痕迹,红色的血脉却在屋檐下悄悄赓续。如今推开茶馆木门,里头的热闹劲儿换了模样。廉勤监督室的牌子在墙上静静挂着,村干部们伏案记录的身影成了新风景;门口的妇女茶话角总聚着妯娌邻里,家长里短间藏着村里的大小新鲜事;村党委会一开,长条木桌旁便坐满讨论村务的党员,茶杯里的热气混着议事的声浪,碰撞出乡村治理的新思路。村民们更爱搬把竹椅围坐品茶,三言两语间,可能就为村里的民宿改造想出个巧点子,为河道整治凑了个金主意,茶香里飘着的都是实打实的烟火气。
最妙的是茶馆一角被巧手改造成原态植染服饰手作工作室。真丝、羊毛、棉麻等植染布在竹竿上随风轻摆,与屋檐下的红灯笼相映成趣,江南乡村的田园风情顺着布纹流淌,却又在穿针引线间,为乡村发展缝补出崭新的可能。游客自绿意盎然的庭院进入工作室,可以欣赏里面陈列着的用各色植染布制作的衣物、围巾等成品,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而阿庆茶馆作为红色研学场所,将为其注入独特的文化底蕴。当植染的草木香遇上厚重的历史味,当手作的灵动碰撞茶馆的沉静,这座老茶馆正以“传承红色基因、活化传统技艺”的姿态在农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奋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