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续写鱼水情深——常熟市双拥工作“六连冠”背后的实践与传承_常熟新闻网-本地新闻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08/0115:49
来源:常熟新闻网

红色热土续写鱼水情深——常熟市双拥工作“六连冠”背后的实践与传承

文/融媒记者 徐鹤

在江南水乡的温婉肌理中,常熟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古城,正以新时代的双拥实践,续写着“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篇章。2025年,这座承载着沙家浜红色记忆的城市,再度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从1939年芦苇荡里军民相护的峥嵘岁月,到如今“大双拥”格局的生动构建,七十余载坚守与创新,常熟走出了一条兼具时代气韵与地域特色的双拥之路。

红色基因铸就双拥之魂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经典京剧《沙家浜》的旋律响起,总能牵出那段军民生死相依的记忆。1939年,“沙家浜连”36名伤病员隐于芦苇荡,常熟百姓用生命作掩护、以米粥续生机,军民共筑的“铜墙铁壁”,成了这座城市双拥精神的源头活水。

这份红色基因,如今正以鲜活的方式代代相传。每年新兵入伍季,“红色基因传承仪式”都是全城瞩目的盛事。优秀青年接过绣着“沙家浜精神代代传”的锦旗,定向奔赴“沙家浜连”服役。2023年,沙家浜镇青年平安接过锦旗时,眼神里的坚定与当年芦苇荡里的战士如出一辙:“我一定练好本领,当好传承人。”

为让红色血脉永续流淌,常熟织就了一张立体化的红色教育网。方塔东街的电子屏每天循环播放双拥故事,沙家浜风景区的双拥主题公园成了“行走的国防教材”,新建的虞城戎耀馆年接待参观者超2万人次,其中60%是青少年。“行走的红色课堂”将红色印记串联成研学路线,配套开发的“沙家浜”系列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从历史深处走进日常生活。

制度创新夯实保障根基

在常熟,双拥工作从来不是“纸上文章”。它被连续写入市委“一号文件”,市委书记亲任领导小组组长,构建起覆盖43个部门、14个镇街、373个村(社区)的组织网络,形成“党政主导、军地协同、全域联动”的工作格局。财政“保障线”持续上扬,年度专项经费与GDP同步增长,年均增幅达12%,2024年已达1.2亿元,较10年前增长近3倍。

这份投入,实实在在暖了人心。虞山街道退役军人李先生患重病多年,每月的医药费用经医保报销后仍要自付近3000元。2023年“崇”军保项目启动后,他的年自付费用降至不足万元。“这不仅是钱的事,是让咱退役军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被尊崇。”李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个由政府、市慈善总会、保险公司三方共建的“1+2”保障体系,已为常熟籍现役军人、3万余名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撑起“保护伞”,累计赔付超100万元,覆盖全市98%的优抚群体。

从现役军人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到随军家属100%安置,从57个军人家庭免费“探亲游”到46对“新兵守国·老兵守家”结对家庭的日常互助,政策的温度正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民生场景,浸润到军民心坎里。

社会力量共筑爱心长城

梅李镇的徐阿婆有个坚持了30年的习惯:每周三清晨,她都会骑着三轮车往驻军营地送菜,新鲜的青菜、萝卜、豆角装了满满一车。30年里,她累计送出的蔬菜超20吨,“孩子们在这儿保家卫国,我没啥能做的,就想让他们吃口新鲜的。”

在常熟,这样的“民间拥军大使”还有很多。理发师阿苏20年如一日为官兵免费理发,服务过的官兵超万人次;340位“常熟妈妈”与驻军士兵认亲,端午包粽子、中秋送月饼,“兵儿子”的床头总摆着“妈妈”织的毛衣;民营企业家们每年组队慰问,累计捐赠物资价值150余万元。

个体的涓滴善意,正汇聚成组织化的暖流。沙家浜爱国拥军联合会凝聚起200多家企业和爱心人士,民主党派组建的拥军服务队活跃在军营内外。市慈善总会的账本上,“关爱现役军人家庭项目”帮扶了117户困难军属,“情系边海防”活动寄出500余个慰问包,“军娃成长计划”累计投入380万元资助军人子女——全城的爱心,正编织成一张没有缝隙的“拥军网”。

军民融合绘就发展新图

2022年台风“梅花”来袭时,驻常部队100余名官兵冒雨驰援,蹚着洪水转移群众46人。泥巴裹满裤腿,他们却笑着说:“保护老百姓,就是咱的职责。”近年来,驻军官兵参与抢险救灾27次,挽回经济损失超亿元,成了常熟百姓心中最可靠的“守护神”。

军地协同的“双清单”机制提高了军民融合的默契度:近4年来,部队提出的74项需求被全部办结,地方48个共建项目落地见效。市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支持部队建设,部队则派出560人次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军民携手扮靓家园。

“城舰城连共建”模式更让军民情谊跨越山海。每年开学,全市中小学的课堂里,孩子们都会通过视频连线“走进”常熟舰、沙家浜连,听官兵讲海疆故事、沙场经历。舰上寄回的“海疆石”、连队带回的“沙场土”,被珍藏在学校的国防教育馆里,成了最生动的爱国教材。

如今的常熟,尊军崇军理念已融入城市肌理:公交有“拥军专线”,医院设军人优先窗口,景区立军人荣誉墙,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新闻登上报刊头版。小学生李墨涵在给解放军叔叔的信中写道:长大后,我也要穿上军装,像你们一样守护祖国。

站在“六连冠”的新起点上,常熟正以“一心向党、卫国为民、爱国拥军、同心奋斗”的沙家浜精神为指引,持续构建“大双拥”格局。从芦苇荡的军民相护到新时代的全城拥军,这座城市用七十余载的实践证明: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常熟的故事,正为新时代双拥工作提供着生动范本。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3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