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张怡心
从长江之滨码头吊机的高效运转,到综合保税区的流转不息,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92年起步,已从省级开发区探路先锋蝶变为国家级现代化产业高地。
三十余载跨越式发展,从传统制造到新兴赛道、从规模扩张到绿色转型,每一步的背后,都有“电力引擎”的强劲驱动。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以“节能增效焕‘新’引领”为指引,用精细化服务筑牢产业根基,让充足、高效、绿色的电能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隐形脊梁”。
扩产提速:为独角兽企业“电力加急”
独角兽企业与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区域产业升级的“排头兵”,更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常熟经开区锚定绿色智能汽车、新能源、海洋经济等重点赛道,推动优质企业加速集聚。
江苏亨通华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其2025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智慧海洋装备及深海一体化研发制造项目于今年6月建成,为常熟打造海洋声学集聚区提供支撑。扩产在即,原有供电容量捉襟见肘。
“新项目的生产线、研发中心都等着通电投产。”亨通华海装备及建设负责人陆源坦言。常熟市供电公司迅速组建专项服务团队,提前介入,现场勘查、定制方案。针对高可靠性需求,团队设计了“主供电源+应急保障”方案,主供电源从2000kVA增至5200kVA,由110kV滨江变136正泰线接入,同时指导企业配备应急电源。陆源感慨:“供电公司主动靠前、高效跟进,坚定了我们扩大生产、快速发展的信心。”充足的电能为“蛟龙”深潜蓝海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样的“电力加急”并非个例。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常熟市供电公司组建了由分管副总负责的专项服务专班,营销、配电、物资等多部门骨干集中办公,全程管控高压业扩流程,实现“专业做专门、营配再融合、流程管过程、开门就接电”。同时,公司深化“项目长”挂钩机制,各级负责人分层分级担任“项目长”,全程协调难点;多部门骨干组建专项工作组,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联动体系,确保企业早接电、早投产,抢抓市场机遇。
节能改造:为高耗能企业“降本减负”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常熟经开区积极响应,将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法”作为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江苏吉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设备为加热炉、轧钢机等重载感性负荷设备,功率因数长期偏低,加之设备排产集中,峰谷负荷波动大,力调电费负担重。“仅5月单月力调费用就高达5834.75元。”企业电气负责人杜刚坦言。
今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常熟市供电公司主动上门,利用“绿色国网”App进行现场能效诊断。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问题:第二条线路下两台变压器长期低负载甚至空载运行,导致空载损耗无法补偿,拉低整体功率因数。供电团队开出“药方”:优化利用第一台变压器现有无功补偿装置手动投切,有效覆盖空载损耗区域。预计调整后企业全年可减少电费支出近6万元。一次诊断,解了电费之困,点亮了节能灯塔。
绿能转型:为新兴赛道“生态充电”
在产业转型的浪潮中,新兴赛道的“绿色动能”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常熟经开区聚焦新能源、绿色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通过完善绿色用能设施、优化绿电服务,推动产业与绿能深度融合。
在格物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试验场,新能源伪装车性能测试密集进行,充电车位常“一位难求”,但这家AI智能硬件与低空经济领域的新锐企业却被“基本电费居高不下”困扰着。“之前测试车充电太‘随性’,10多辆车每天充电,电费账单令人头疼。”对外资源负责人朱解贤说。
今年7月,常熟市供电公司组织技术骨干对企业进行专项用电指导。结合测试计划,专家提出建议:非紧急补电优先用慢充桩;必须快充时错开早晚高峰,避免大功率快充“扎堆运行”。效果立竿见影:首周电费同比下降28%,最大需量从180千瓦降至120千瓦。“每月电费能少花2000多元,一年就是2万多元!”朱解贤眉开眼笑。供电公司还建议企业优化变压器容量,进一步降本减耗。“供电公司帮我们挖出了电力管理中的巨大潜力,为后续发展减负加油!”朱解贤赞叹道。
格物汽车的转型是常熟经开区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4月18日,常熟市供电公司在经开区举办“绿电赋能服务惠企”专题宣讲,解读绿电交易、电价优化、虚拟电厂等政策,分享尖峰负荷管理、能效账单案例,吸引了40余家企业。“专家宣讲让我们明白,绿电不仅是‘环保标签’,更是‘降本利器’。”住友橡胶(常熟)有限公司参会代表王天表示。
从长江滩涂到产业高地,常熟经开区的每一次跃升都离不开电力“硬核支撑”。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以来,区域220千伏变电站从1座增至6座,主变容量增长超4倍;110千伏变电站从10座增至15座,主变容量增长近2倍。常熟市供电公司始终与这片热土同频共振,以持续升级的电力服务,为经开区未来注入源源动能,共同书写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