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张怡心
7月30日,台风裹挟的风雨未能阻挡人们奔赴一场文明之约——“何以江南——南北交融共生的文明特展”在常熟博物馆开幕。作为该馆焕新改造后推出的首个全国性大型特展,这场集结了15座城市、20家博物馆的164件/套珍贵文物的展览,以“南北交融”为叙事核心,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窥见江南文明形成脉络与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之窗。展览持续至10月30日,将成为虞城这个夏秋季节解码江南文化基因的重要坐标。
文物矩阵勾勒文明脉络
历经焕新改造的常熟博物馆此次以全新姿态迎接来自全国的文化瑰宝。展览得到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悉心指导,更获得了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青州博物馆等19家博物馆的鼎力支持,参展阵容涵盖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地方特色博物馆及专业考古机构,形成了立体多元的文物展示网络。
164件/套展品中,80件/套(143件)来自外埠借展,84件/套(125件)为常熟博物馆馆藏,其中24件/套国家一级文物构成展览的“硬核阵容”。北方文物中,临潼区博物馆藏秦短褐武士俑作为首批出土的5尊秦兵马俑之一,其“001号先锋战士”的身份自带历史厚重感;青州博物馆藏北魏晚期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以“青州风格”的灵动线条诠释着佛教艺术东传后的本土化蜕变;定州博物馆藏定窑白釉刻莲纹龙首净瓶将白瓷艺术的精工与宋人的清雅风尚巧妙融合。江南文脉的呈现同样耀眼:余姚博物馆藏明王守仁楷书客座私祝册页是这位心学大师罕见的大楷作品,20年来第二次外展;苏州湾博物馆镇馆之宝唐寅《椿树双雀图》尽显吴门画派风流;常熟博物馆祭出的“十大镇馆之宝”黄道周楷书《赵文毅公文集序》卷、西晋青瓷组群,与清王翚仿古山水册、翁同龢楷书四条屏等珍品一道,共同构建起江南文化的实物谱系。
江南文明解码兼容密码
展览以“江南”为核心意象,巧妙选取历史上三次北人南移浪潮为叙事骨架,系统铺展南北文化从碰撞到共生的千年历程。从泰伯仲雍奔吴开启吴越文化与华夏文明的早期对话,到永嘉南渡实现中原礼乐与江南灵秀的深度糅合;从隋唐大运河贯通催生的漕运繁华,到宋室南迁带来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最终成就明清江南“人文渊薮、经济繁荣”的巅峰气象,一条清晰的文明交融轨迹在文物阵列中徐徐延展。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在开幕致辞中深刻点题:“江南这部文明史诗,以开放胸怀融汇四方,成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而常熟作为吴文化发源地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1700余年城市文脉,恰是江南蜕变为“苏常熟、天下足”富庶之地的生动注脚。
专家游客共话文化交融
展厅内,来自各地的文物在精心策划下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站在娄睿墓出土的青釉螭柄鸡首盘口壶前介绍说:“太原是当时北齐古丝绸之路的东端重镇,这些文物里藏着南北融合与中西交流的密码。”他特别提及太原出土的青瓷器,其异域装饰与中原礼制的结合,正是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物证,而这一时期恰为隋唐盛世奠定了文化根基。
焦作市博物馆馆长王磊则为观众详解了“焦作独有”的连阁式陶仓楼:“全国80%的陶仓楼出土于焦作,这种建筑模型见证了东汉时期北方农业与手工业的高度发达。”在他看来,这类北方特色文物南下展出,本身就是当代南北文化交融共生的延续——真正的文化高地,永远诞生于碰撞的火花而非封闭的围墙。
展览首日观众的热烈反响也印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染力。来自张家港的许强顶着风雨带孩子观展,“想让他们从实物中读懂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浙江游客季女士面对家乡馆藏与北方文物的同场亮相感慨道:“这种陈列太奇妙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南北文明是怎样在交融中成长的。”
此次常熟博物馆焕新首展不仅以丰富文物展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命题,更通过南北文明的对话揭示出江南文化“海纳百川、独具风韵”的精神特质。当威严的秦俑与温润的原始青瓷隔柜相望,当悲悯的北魏佛造像和吴地名家的墨宝共沐灯光,一个关于文明互鉴的永恒故事正在这座江南名城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