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邹磊
今年8月8日是第17个“全民健身日”,本市17处体育场馆免费开放,球类、田径等多样选择让市民实现了健身“自由”。当运动挣脱束缚,当热爱取代惰性,当城市以自信姿态拥抱全民健康——常熟正以“设施为基、理念为魂、政策为引”描摹江南山水之城独有的健康美学。
在一脉山水间享受健身“自由”
“下楼就能打球,出门可入山水”,这是市民温雨伦对健身“自由”的直观感受。得益于大力推进的健身设施建设,常熟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开启健身之旅。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体育场地9108个,健身步道长达1303.5公里,16个体育公园分布在各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1平方米,城镇社区基本形成了“10分钟体育健身圈”。今年1月13日起实施的《常熟市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管理、使用与维护,保障设施的安全性与公益性,确保市民能放心使用这些健身资源。种种举措让市民的运动“自由”有了坚实的依托。
从城镇社区到山水之间,常熟的健身设施打破了“围墙”的限制,形成了“全域覆盖”的格局。虞山“雄鹰线”上,徒步爱好者在山林间自由穿梭;尚湖风景区内,皮划艇随波轻荡,桨板划破“镜面”,露营帐篷点缀湖畔。尚湖水上运动基地负责人陈琪认为,宽阔的水域、优美的景色、优异的水质,这三大天然优势让运动的吸引力倍增,让运动不再局限于场地本身,而成为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据了解,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露营营地年客流量也稳定在1万多人次。
对青少年而言,自由追逐梦想的舞台同样宽广。从城区学校到乡镇校园,标准绿茵场随处可见,全市4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不仅将足球设为必修课,更将校园化为赛事主场,让每一个热爱足球的孩子都能自由奔跑、挥洒热爱。
在生活日常中觉醒健身“自觉”
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需要从“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的意识觉醒。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运动在常熟已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众选择”,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追求”。市民王晨钧是水上运动爱好者,他在尚湖体验皮划艇后直言:“在大自然里边运动边看风景让人非常放松,这种感觉才是激发人们积极参与运动的关键因素。”王晨钧的感受也是很多常熟市民的感受——水上运动俱乐部的会员连年增加,露营成为企业团建、家庭聚会的新形式,越来越多的常熟人将运动写进生活日程。
观念的转变源于运动带来的多元价值,市民不仅追求身体健康,更将运动视为社交、解压、亲近自然的途径。尚湖拓展营地负责人蒋洒洒在平日的工作中观察到,很多家庭、企业专门为露营前去,运动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健身房打卡”到“山水间撒欢”,随着运动选择的愈发多元,常熟市民的健身意识正在克服惰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组织的村跑活动因为“轻松解压”备受欢迎。截至去年底,常熟村跑已成功举办25场,累计吸引2万人次参与,名额常常“秒空”。许多跑友拖家带口,在乡村赛道上感受田园风情,将跑步变成了解压过程。
在青少年足球领域,这种健身意识的自我觉醒尤为明显。连续18届常熟市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足球赛、10届“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让青少年对足球的热爱在赛场上自由生长,窦加星、张俊杰等一批足球新星从常熟走出,激励更多孩子主动踏上球场。
从强身健体到社交解压、从兴趣培养到习惯养成,常熟市民的健身意识正在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升华。
以“自信”姿态擘画全民健身新图景
打响江南“户外运动第一城”品牌——常熟的这份宣言,饱含着城市对全民健身的笃定自信。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模式让这份自信既有政策护航,更有市场活力。
政策的“精准之手”为自信筑基。通过免费开放场馆、完善基础设施、降低运动门槛,常熟让公共服务普惠全民;依托“雄鹰线”“尚湖水上运动”等流量IP,挖掘徒步、骑行、露营等新场景,常熟推动“运动+文化+消费”跨界融合,让运动成为城市名片。
跨界“梦幻联动”正在常熟的各行各业接连上演。沙家浜芦栖野趣部落、趣玩尚湖水上运动基地、环古城水上游项目通过赛事与景点联动打造运动热门目的地;常熟村跑依托融媒体中心与文旅、农业部门联手,将运动与乡村文化绑定,让地方特色更浓;连续6届常熟高新区“昆承杯”足球赛吸引了120支球队、2600余人次参与,其中不乏来自欧美日韩的外籍企业精英,常熟的全民健身跨越了肤色、人种和圈层。
从设施的无界自由,到理念的自主生长,再到城市的自信绽放,常熟的全民健身实践正以江南山水为底色,书写“健康中国”的鲜活答卷。在这座城市,运动是一种农文体旅商互相交融的江南美学,更是每一个人自由奔跑、自主热爱、自信生活的轻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