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程遥
阳澄湖畔,芦苇轻摇,湖面波光粼粼。这里是沙家浜,一片铭刻着红色基因的热土。8月11日下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全媒体行动”常熟篇——“走进沙家浜”将镜头对准了这片传奇的水乡。作为此次覆盖全国30多家地方媒体的大型宣传行动中唯一参与的县级融媒,常熟市融媒体中心精心筹备了近一个月时间,系统策划报道动线、深度挖掘历史细节、高效整合技术资源,为讲好沙家浜故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摇曳的芦苇荡间、静泊的舟楫旁,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徐徐展开。常熟融媒与江西台、安徽台、盐城台开展接力报道,实地寻访珍贵文物、口述史与影像档案,再现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宏图,讲述了“焦土重生”背后的人民战争史诗。
从“水上青纱帐”的生态画卷,到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烽火印记,再到横泾老街的创新演绎,报道以“新颜”“旧忆”“梦启”三章层层递进,串联起沙家浜80余年的红色传承与时代蜕变。
新颜:青纱帐里的生态与史诗
航拍镜头下,千亩芦苇如绿色织锦铺展于阳澄湖畔,乘摇橹船穿行其中,恍若画中游。这片华东地区最大的芦苇湿地总面积达307.91公顷,湿地率为74.37%,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是都市的25倍以上,上万只鸥鹭栖息于此,百余种珍稀鸟类、超过720种湿地植物,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船至芦苇荡深处,沙家浜风景区讲解员顾沁漪向常熟融媒记者紫嫣讲述起36位伤病员的故事。眼前天然的“水上青纱帐”曾是新四军伤病员的庇护所。1939年“江南抗日义勇军”部队西撤后,留下的伤病员便在此处隐蔽养伤。水乡百姓驾船送物资、筑暗坝阻敌,用智慧守护了这些浴血奋战的战士。
鲍家渔村旧址上,复原的茅草屋再现当年场景:修枪所用简陋工具制造武器,江南社刊印《江南》半月刊、《大众报》传递抗战火种,干桂宝等妇女干部冒死传递情报。“她们就是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原型。”顾沁漪说。
旧忆:纪念馆中的烽火与赤诚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内,“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常熟融媒记者秦欢与常熟市历史文化暨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顾永忠驻足展柜前。夏光使用过的公文包见证着这位“郭建光原型之一”的风范。战后重访时,他婉拒百姓礼品,一句“要把钱花在刀口上”尽显简朴与亲民,至今为人传颂。
后方医院展区,竹筷替代的镊子、蒸煮消毒的布条,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困境。缺医少药时,军民共想办法,用硫磺粉掺石灰水治疗疥疮,烤焦馒头碾粉对付胃病,烘脆鸡蛋壳磨粉当钙片,凝聚起不屈力量。顾永忠感叹:“军民齐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纪念馆西侧的“忠魂”墓地,18位新四军伤病员长眠于此。褚学潜烈士在阻击日军时牺牲,年仅21岁,其“为自由抛头颅,为理想洒热血”的誓言穿越时空仍掷地有声。
红色书屋一隅,以“芦荡火种”为创作素材的“BANG礼”主题文创引人注目,让历史“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成为年轻人青睐的红色文化载体,延续着不灭的精神火种。
梦启:老街深处的传承与创新
横泾老街的XR(扩展现实技术)体验馆内,常熟融媒记者高田现场体验英雄之路主题项目,沿着先辈足迹,重走红色之路。“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体验,让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和历史的‘亲历者’。”沙家浜风景区项目运营主管徐天成说。
春来茶馆的七星灶上,铜壶沸水腾起白雾。七个炉眼火力不同,需精准掌控水温,暗合阿庆嫂与敌人周旋的智慧。戏台之上,《智斗》正演到精彩处,阿庆嫂一句“这位客官,您说这茶凉是不凉?”的即兴互动,引得台下笑声阵阵。从看戏到入戏,实景演出让经典故事成为可参与、可互动的集体记忆。
芦荡剧场热门剧目《芦荡烽火》以特效、特技表演等呈现军民打破敌寇封湖诡计,顺利掩护伤病员的故事,10多年演出近8000场。毗邻的VR(虚拟现实技术)全感剧场则联合爱奇艺,借“情报传递”等闯关任务,让年轻人在沉浸式体验中主动探索红色故事,堪称“红色经典的青春表达”。
尾声:艺文空间的回响与新程
“莲·咖啡”艺文空间临水而立,芦苇借窗成画,风过时,便是自然的低语。这兼具自然意趣与人文气息的诗意栖居,正是沙家浜从烽火岁月到生态新篇的缩影。“从抗日革命根据地到国家5A级景区,沙家浜的实践证明,红色文化与文旅发展是双向赋能、共生共荣的关系。”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常熟市沙家浜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邱蘋说,近年来,景区通过与爱奇艺合作沉浸式项目、打造“红绿新学堂”研学品牌、推出“横泾不夜天”夜游项目等,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
80多年前,沙家浜人民在芦苇荡中守护了革命火种;今天,沙家浜用绿水青山延续着红色传奇。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当最后一帧画面定格,沙家浜的故事仍在继续。它在生态湿地的风里,在纪念馆的文物中,更在年轻人触摸文创时眼中亮起的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