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徐鹤
垃圾桶洁净锃亮,背街小巷通畅清爽,村口角落不见积存垃圾……近期,本市全域开展“垃圾不落地”环境卫生大扫除行动,党员志愿者、环卫队伍、基层群众协同发力,从薄弱村整治到商圈保洁、从“城市家具”维护到病媒生物防制,多维度破解环境“脏、乱、差”难题,以实干举措擦亮“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底色,更在行动中织密“全民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城市治理网络。
红马甲下沉
薄弱村焕新颜
“以前村头菜园边总堆着杂草,现在来了志愿者,连石缝里的垃圾都被清理干净了!”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口,古里镇高长村村民难掩笑意。7月26日清晨,市城管局、市档案馆的党员志愿者身着红马甲,扛着扫帚、铁锹走进村里,多处积存垃圾被集中清运,卫生死角、菜园杂草逐一被清理。
这并非单次行动。今年以来,市城管局所在的机关党建协作组依托包片联村机制,结合“洁净家园日”,每月组织志愿者下沉环境卫生薄弱村。“党员带头干,村民也跟着动起来。”高长村的村干部说,如今不少村民会主动清理门前杂物,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率也明显提高,党员领跑不仅换来了洁美环境,更带动了文明意识的提升。
精治无死角
城乡“颜值”双提升
环境整治要“面子”亮,更要“里子”净。7月27日,市环卫处的“洁净家园日”行动聚焦背街小巷、河道边坡等“藏污纳垢点”,以拉网式排查锁定白雪桥堍、和莫路等整治重点,169名作业人员与57车次机械化设备协同作战,累计清理垃圾54.51吨,让隐蔽角落彻底“曝光”。
重点商圈则迎来“深度美颜”。市环卫处在方塔东街、世茂商圈周边推行“机械化深度清扫+人工补位拾遗”模式:洗扫车、高压冲洗车对路面进行系统性保洁,保洁人员蹲身清理绿化隔离带、行道树穴的积尘,确保无盲区、无死角。就连公共卫生间和垃圾桶、果皮箱这些“城市家具”,也享受到了“精梳妆”——公厕保洁消毒频次加密,洗手液、纸巾补充及时,无障碍设施得到持续完善;果皮箱被逐个擦拭,既保功能完好,更显外观整洁,细节处透着城市品质。
全民齐参与
织密治理一张网
“家里花盆托盘别积水,那是蚊子孳生地”“垃圾分类记牢‘四分类’口诀”……近期,常熟市民的微信群里常收到这类提醒。全市已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推送《除蚊防蚊倡议书》等宣传内容2万余份,举办防蚊灭蚊讲座72场,环境整治的意义家喻户晓。
全民行动是城市治理最有力的支撑。今年以来,本市已开展集中环境整治824次,清理垃圾、积水22050处,清运垃圾杂物333吨;2821个灭蚊灯、捕蝇笼等防制设施在社区、市场等场所“上岗”;专业人员在公共区域科学实施药物喷洒与水体蚊幼防控,结合蚊媒密度监测动态调整策略……从党员到群众、从专业队伍到普通市民,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筑牢环境治理的防线。
这场全民参与的“大扫除”不仅扫出了整洁有序的城市形象,更织就了一张齐抓共管的治理网络——当每个人都成为环境的守护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图景便在常熟大地上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