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航空电动化突破注入常熟动能——正力新能电动航空能源系统首批量产交付的背后_常熟新闻网-本地新闻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08/1915:27
来源:常熟新闻网

为航空电动化突破注入常熟动能——正力新能电动航空能源系统首批量产交付的背后

文/融媒记者 葛洁

8月18日,“电启凌云,翼展未来”正力新能电动航空能源系统首批量产交付仪式举行。当批量化交付的指令从现场发出,我国航空能源系统正式告别“技术验证”阶段,迈入商业化运营的全新赛道。这场交付的背后,是企业攻坚克难的技术突围,是产业链伙伴的携手同行,更是地方政府保驾护航的政企同心。

攻克难题航空能源系统“十亿分之一”的安全坚守

“制约电动飞机商业化的关键就是航空能源系统。”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型号副总师熊需海的话点出了行业发展的核心痛点。2011年以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的带领下,辽宁通航投身新能源通用飞机研发。目前,该院已拿下4款电动飞机的型号合格证,累计飞行2.7万小时,完成了技术链与产业链的验证。然而,“缺心”始终是制约商业化落地的阻碍,直到正力新能航空能源系统出现,这一局面才被打破。

“汽车动力电池的顶点只是航空动力电池的起点。”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江柯成一语道破航空能源系统的技术高度。在安全层面,车用动力电池百万分之一的失效概率已是严苛标准,而正力新能将航空能源系统的安全失效概率控制在低于十亿分之一——即便电池包内2颗相邻电芯同时失效,系统也不会发生热蔓延。在能量密度上,320Wh/kg的指标远超车用电池250Wh/kg的水平,为电动飞机“飞得远”提供了可能。功率性能更是实现了倍数级跨越,低电量下12C放电、超3000W/kg的功率密度,是车用电池的3—5倍。5分钟补能、15分钟充电80%的效率更为商业化运营扫清了“补能慢”的障碍。这套通过民航局适航审定的电池系统,其技术指标和安全性能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已成为行业技术标杆。

携手破局从“单机适配”到“生态共建”

在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石红眼中,选择与正力新能合作,是技术与产业理念的双重契合。“安全性、可靠性、使用寿命,正力新能的电池完全满足航空领域的严苛要求。更重要的是,他们重视我们的应用场景,愿意和我们一起探索商业化路径。”目前,正力新能的电池已搭载在零重力飞机工业研发的陆地型RX1E-A与水上型RX1E-S两款电动固定翼机型上,用于初级飞行员培养、体验带飞及部分农林牧渔特种作业。而在石红的规划里,双方的合作远不止于此,“未来我们要共同开发eVTOL机型的动力电池,推动电动航空服务老百姓的日常出行、低空旅游。”

另一边,正力新能与辽宁通航的“四座电动飞机合作协议”签约,更是产业链协同的深度实践。“我们要携手研发制造电动飞机的‘中国心’。”熊需海充满期待。在他看来,这套国产化的电池系统不仅解决了新能源航空领域的急需,更将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绿色动能。

战略布局瞄准“最后碳堡垒”的企业担当

“仅占全球交通运输量3%的航空业产生了超过12%的交通碳排放,它是交通领域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碳堡垒。”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继程的话揭示了企业布局航空电动化赛道的深层逻辑。在他看来,航空电动化既是正力新能“陆海空”全场景电动化战略的关键一环,也是基于技术优势的差异化竞争选择。相较于汽车和储能领域的“内卷”,航空领域对电池性能敏感度高,但对成本相对不敏感,正力新能总结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倍率、快充的“三高一快”技术恰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此次航空能源系统获得民航局适航认证,对正力新能而言更是里程碑式的突破。陈继程坦言,在适航认证过程中,民航局专家全程参与产线与实验室审查,不仅是对“三高一快”技术的验证,更是对企业实力的认可。“这将构筑起我们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护城河,强化‘高端制造’的品牌标签。”他说。

政企同心常熟沃土孕育“航空动力”

谈及企业发展的底气,陈继程总会提到常熟这片“江南福地”。“落户不到6年就成为常熟国家级独角兽企业上市第一股,这离不开政府的全周期培育。”陈继程说,从完善的上下游配套,到扎实落地的扶持政策,常熟的营商环境让正力新能选择将分散在各地的业务逐步集中,形成了以常熟为中心的研发制造运营一体化体系。“这种集中式模式提高了效率,也成为我们独特的竞争优势。”他说。

如今,随着首批电动航空能源系统的批量交付,正力新能的“蓝天梦”已照进现实。从攻克技术难关到携手产业链伙伴、从响应国家低碳政策到扎根地方谋发展,企业跨出的每一步都在推动中国电动航空产业迈向“零碳蓝天”。正如陈继程所说,“让我们携手飞跃最后的碳堡垒,让蓝天真正回归蔚蓝!”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3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