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上戏声扬 薪火赓续丹心长_常熟新闻网-本地新闻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08/1915:38
来源:常熟新闻网

阳澄湖上戏声扬 薪火赓续丹心长

文/融媒记者 程遥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熟悉的旋律再度回荡在常熟沙家浜的碧水芦荡间。

8月16日,CCTV《我和空中剧院有个约会》——戏曲名家走进沙家浜直播活动在京剧《沙家浜》故事的原生沃土上深情展开。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会,更是跨越二十余载光阴后,对这片红色热土的深情回望与精神溯源。

央视频、抖音、快手平台5个小时不间断的直播,超100万观众通过屏幕与名家共赴“芦荡之约”,评论区“经典永流传”“向先辈致敬”的留言此起彼伏,与戏腔一同在云端激荡。

此次直播活动以“重温经典、溯源对话、乡土乡情、时代共鸣”为脉络,集结全国多地不同剧种的名家名角与青年新秀,从《沙家浜》经典唱段出发,深挖剧作背后的时代精神,尽显经典作品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谭门薪火映芦荡


伫立船头,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门第六代嫡传人谭孝曾凝望浩渺芦苇的目光里,沉淀着如青松般挺立的梨园使命。

2004年,谭孝曾随央视首度踏足沙家浜。彼时,他父亲谭元寿塑造的“郭建光”已深入人心。“20多年后再访沙家浜,感触尤深。”谭孝曾说,在实景中演绎郭建光,坐真船、行于真水之上,能让青年观众更直观地触摸当年地下斗争的烽火岁月,意义非凡。

“当年父亲为演好郭建光,在谭派唱腔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谭孝曾抚今追昔。1964年,谭元寿接到塑造新四军指导员角色的任务时,现代京剧尚无成熟范式。这位专工老生的艺术家将传统身段融入现代军人形象设计,更在《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唱段中以古朴苍劲的谭腔展现革命者的坚贞,成就了永恒的经典。

如今,当第七代传人谭正岩在真实芦荡间唱响“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历史完成了动人闭环。“爷爷塑造的郭建光既有军人的威严又亲民和蔼,是我永恒的标杆。”谭正岩的敬畏,源于血脉中流淌的信仰与忠诚。


沪韵燎原传火种


“我与沙家浜的缘分,早在它初建时就结下了。”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茅善玉陷入回忆。

20世纪80年代,20多岁的茅善玉随沪剧院前辈们来到这里,参与沙家浜红色基地的早期建设。“那时条件简陋,我们带着沪剧院的红灯笼、八仙桌,一点点布置出春来茶馆的场景,就像在舞台上搭建一个真实的‘革命现场’。”

如今的沙家浜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春来茶馆旁多了新四军训练场等实景展区,芦苇荡中铺设了生态步道,革命历史纪念馆里的展品从几件实物扩展到了近千件文物、史料。

“变化的是设施,不变的是骨子里的红色基因。”茅善玉感慨道,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是连接每一代人的精神纽带。每次带队来此演出,看到年轻演员在芦苇荡边演唱《芦荡火种·保火种》选段,总能想起前辈丁是娥塑造“阿庆嫂”时的执着——为了找准“茶馆老板娘”与“地下党员”的双重身份感,丁是娥曾在茶馆蹲点观察,最终用“原地不动眼神打量”“捏着火柴稍稍停步”的细节让角色稳稳立在了舞台上。

这部戏也彻底改变了阳澄湖畔这座小镇的命运。当年他们来采风时,当地人还以捕鱼、种稻为生。如今,“沙家浜”三个字成了金字招牌,红色旅游带动了民宿、文创、特色农业发展,“荤八鲜”“素八鲜”“爊鸡”成了游客必尝的美食,阿庆嫂的蓝布衫成了非遗文创产品。“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它让故事在百姓的生活里流传了下来。”茅善玉笑着说。


红色基因放光芒


“20多年前在常熟剧院演京剧《沙家浜》,台下观众特别热情!”著名京剧演员阎桂祥年近耄耋,眼角的笑意里藏着岁月的温度。作为演绎“阿庆嫂”的资深艺术家,她对这片红色土地的记忆,始终与戏里戏外的共鸣紧密相连。

那场演出让阎桂祥深刻地体会到了沙家浜观众对京剧《沙家浜》的特殊情感。“他们爱听、会唱,因为这是本地人、本地事,是身边的英雄故事。”她记得,每次唱起“风声紧,雨意浓”,台下总能传来默契的唱和声,那种与角色、与历史的共情,让舞台上的她每一个动作都更有力量。

以“红色正剧+科技视觉”为创作定位,沉浸式红色幻影剧《追梦沙家浜》是立足经典文艺作品的改编。它结合《智斗》《军民鱼水情》等群众耳熟能详的唱段,运用幻影成像技术和视觉特效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和互动感。项目与“红色沙家浜”党员培训紧密结合,为党员教育提供“科技文化创新与红色传承深度融合”的鲜活案例。

这片曾见证烽火的土地,如今正以艺术为桥、以创新为翼,让“沙家浜”的精神内核穿越时空——这种精神不仅是镌刻在史料里的记忆,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在阳澄湖的潮起潮落间续写着永不褪色的红色传奇。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3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