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徐静
9月1日,江苏省常熟中学的14名新教师走上三尺讲台,开启他们的育人新程。今年研究生毕业的语文老师盛敏怡便是其中之一。带着一丝忐忑、万分诚意和一颗跃跃欲试的心,她在这一天遇见了她的学生,也将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8月28日下午1时,新教师说课训练正式拉开帷幕。盛敏怡迈着从容的步伐走上讲台,以《打开世界的另一种算法》为题,展开了一段精彩的说课。“语文学习是为了体验我们与世界交融交汇的过程……”她清亮柔和的嗓音回荡在教室里,从“为何学语文”的困惑到“学什么”的方向,再到具体的学习要求,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说课的时候还是很紧张的。”盛敏怡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她积极借鉴前辈经验,并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不断摸索,修改了三版教案,力求在扎实的框架中融入新颖的教学思路。省中教科所副主任茅胜评价盛敏怡“讲解很细致,贴近高中的语文学习”,这让她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但茅胜同时提出了“未来教学更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知识构建”的建议。盛敏怡认真点头,郑重地记下这句话,也记下了一份前行的使命。“听了老师的点评还有同事们的说课,今后我会细化课程设计,让各项学习要求更加切实可行。”盛敏怡说。
说课甫一结束,盛敏怡轻轻推开高三(8)班的后门。教室里很安静,偶尔翻动试卷的声响都显得格外清晰。她悄悄搬来凳子,坐在后排角落。这一刻,她又做回了虚心求教的学生。讲台上,老师正剖析文言文试题,信手拈来、循循善诱;讲台下,她埋首疾书,将所思所悟落于听课笔记。“真正的好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的外延。”8月下旬以来每天两堂的示范课让盛敏怡感悟良多,她意识到自己需要有更系统的知识储备,才能像优秀教师那样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思考。
试讲、听课、备课……为了上好至关重要的“开学第一课”,盛敏怡细致入微地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她精心设计互动,斟酌开场话语,挑选适宜的衣着,一切都只为这场特殊的“初见”。“第一课,不急于讲课文,我想先认识他们,也让他们认识语文和我。”盛敏怡不愿语文被标签化为“背诵+应试”,她想让学生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温度与辽阔,感知语文是如何照见生活、表达生命的。她坦言她会紧张,但更多的是期待,“我想把那些透过文字看见世界的感动一点点传递出去。”她说,她愿以真诚换真诚,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在教学相长的道路上与学生共同成长。
从学子到人师,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初心。“以前只对自己负责,现在要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负责。”盛敏怡感到压力很大,但一想到能参与他们的青春,她又觉得无比荣幸。对于未来,她怀着最朴素的愿望:“我希望一年后,我的学生能因为我的课而多那么一点点对语文的喜欢、对世界的好奇,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