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 邹磊
当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命题,常熟以“名学校、名教师、名校长”培育为核心的“三名”工程,正通过系统性布局与深耕式实践,在校园沃土中播撒创新种子、在师生成长中书写育人答卷。昨天是教师节,记者走进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江苏省常熟中学、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探寻“三名”工程如何为常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名学校”筑基
特色化路径破解育人难题
在“三名”工程的蓝图中,“名学校”是承载教育理念的核心载体。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以“普职融通”生涯教育为突破口,构建课程筑基、实践赋能、平台增效、研学拓展“四位一体”的科技教育体系,不仅连续两年在常熟市公办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获评“优秀”,更成为区域高中科技教育的标杆。
走进浒浦高中,由教学楼走廊改造成的“行知长江”研学基地令人眼前一亮——长江文化、生态保护、科技研学等主题内容与学习空间深度融合,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累“有乡土气息、有故事温度”的知识。“‘行知长江’不是简单的空间改造,而是要让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落地,培育学生的生态关切、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学校教科室主任黄飞解释道,这种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场景的设计,能让教育理念自然融入日常,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课堂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调试DIY编程小车,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校园里,连续10年承办的省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常熟市选拔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等活动让科技探索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我们不追求单纯的竞赛获奖数据,更看重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品格的塑造。”学校科技教育导师团负责人王健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投身科技社团,高三学生郑杰作为首届科技特长生之一,已从“科技入门者”成长为国家级竞赛参与者。他说:“社团教给我的不仅是技能,更是用工程师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已融入我的学习与生活。”
更具创新性的是,浒浦高中突破传统“普职融通”的边界,将“职”延伸至学生的职业世界与生涯规划。“我们不是简单对接中等职业教育,而是通过课程嵌入职业启迪与激励,让学生理解自我、职业与社会的关系,学会选择未来的发展路径。”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跃斌介绍说,依托苏州市品格提升工程“涵养求真青年”项目,学校以“真挚情感、真诚品行、真实本领”为培养目标,开发普高、职教与生涯教育融合的特色课程,让“求真”成为学生成长的底色。这种跳出“唯分数”的育人探索,正是“名学校”建设中“回归教育本质”的生动实践。
“名教师”铸魂
创新方法积累团队经验值
“名教师”既是教学创新的实践者,更是教师队伍成长的“领头雁”,江苏省常熟中学物理教师周佳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正高级教师、省教学名师,他首创“思维创生”课堂,构建“理论建构—课堂实践—实证研究—评价改进”循证教学体系,不仅辅导8名学生获全国物理竞赛省一等奖,更助力30余名学生考入上海交大、南大等名校。
“思维创生”课堂是指教师教学的创新和学生新问题的萌生,旨在改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中学生“直线”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在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前先以发散思维产生大量的变通办法,之后再以聚敛思维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法。“课堂的核心是通过情景创设与问题导向,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周佳说,在物理教学中,他会结合生活现象设计认知冲突。除了课堂创新,他还配合学校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同时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化,依托“CPS+创造力发展”“虞山文化”两个省级课程基地开发了数十门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需求。
作为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周佳创建校级名师工作室体系,通过示范课、课题研讨、论文指导等方式带动团队成长。“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还在市级评优课中突破自我,科研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学校高一物理教师顾梦婷的成长,正是周佳辐射引领作用的缩影。近年来,在他的带动下,学校有3人晋升正高级教师,20余人获评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其参与研发的教学成果《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指向创造性问题解决(CPS)模型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还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入选全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让优质教学经验从“个人优势”转化为“团队财富”。
“名校长”领航
理念破局书写职教新答卷
“名校长”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掌舵人”,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与育人高度。作为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张恒用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书写了“以技育人、以匠心铸魂”的职业教育新篇章。
在滨江职校的数控实训基地,你总能看到张恒指导学生的身影——从工艺设计的细节到加工中心的编程操作,他手把手示范,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信念鼓励学生。“职业教育不是‘次优选择’,而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更需要‘手中有技、心中有责’的技术技能人才。”张恒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着每一名学生。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姚秉辰说:“遇到困难时,校长的勉励总能让我重拾信心。”数控专业学生张梓妍则记得张恒常说的话,“再先进的设备也由简单零件组成,做好每一个零件,就是对职业的敬畏。”
在育人实践中,张恒不仅注重技能传授,更看重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培育。多年来,他指导学生获得了全国技能大赛2枚金牌、省级竞赛10枚金牌。他的学生中既有考入高校深造者,也有成长为“江苏制造工匠”“企业技术骨干”的佼佼者。为推动学校长远发展,他牵头打造“四航工程”教师培养体系(“四航”即领航、启航、护航、远航),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培育出一大批“金牌教练”。他深化产教融合,近三年与芬欧汇川、长春化工等企业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推动多家企业成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让“课堂对接车间、专业融入产业”。“未来,我们要通过校企共建学徒中心、企业学院,让职业教育更贴近产业需求。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点燃他们成长的自信。”张恒说。
从浒浦高中的“普职融通”特色,到周佳老师的“思维创生”课堂,再到张恒校长的职业教育实践,常熟的“三名”工程不是孤立的“造星计划”,它在校、师、长联动中的每一步探索都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随着“三名”工程的持续深化,常熟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必将在育人实践中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