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媒记者 冯碧珩
在常熟经开区(碧溪街道),有3500亩土地正在经历一场“数字革命”。9月6日,江苏省首批高标准农田“五化”建设项目之一——2024年度常熟市高标准农田“五化”建设项目在新苑村启动试运行。以“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简称“五化”)为强大引擎,这片土地正式迈入“智慧农业”新时代。
通过归并整理以及对田块布局的科学优化,如今,“五化”项目区不但新增了超过30亩的农田,还成功打造出连片条田,一眼望去平整开阔。变化不止于农田的“外貌”,项目还为生产装上了“智慧大脑”——指挥中心的控制屏上实时播放农田动态,土壤墒情、气象数据、虫情监测、农机轨迹等信息一目了然;由系统控制的多光谱遥感无人机执行每日自动巡田任务,采集作物表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同步反馈至控制中心,以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置;植保无人机按照预设航线进行精准的施肥喷药作业;灌溉系统根据土壤墒情数据自动启闭水泵,实现按需供水。
这极具科技感的场景是常熟经开区(碧溪街道)“五化”项目智能决策指挥中心的日常一幕。“我们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其他物联网设备将原本‘靠天吃饭’的粗放种植模式转变为精细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项目软件负责人马梦梦说。据她介绍,这套智能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布置在田间的气象站、水位传感器、管道压力监测设备等物联网设备和99个智能闸阀构成的农田的“神经中枢”实现自我控制,按需供水后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6跃升至0.8,年节水量可达20万立方米。
在打造会“思考”的农田的同时,“五化”项目还完成了农机智能化改造。“我们为项目接入智能农机系统,可以像排兵布阵一样调度农机设备。”马梦梦解释说,比如在农忙时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大屏实时查看农机作业轨迹,了解各个田块的收割进度、农机作业等情况,从而合理调度收割机,农机作业效率因此可提升一倍以上。
为了实现生态与生产协同发展,“五化”项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了10.12公里衬砌排水板沟、0.43公里生态排水沟,这些沟渠如绿色血管般分布于田间地头;在区域小微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吸附农田尾水中的氮磷元素。此外,项目区设置了10套物联网生物杀虫灯。在多方协同下,整个区域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了15%,农田退水在核心区实现了“不直排、循环用”。绿色化不仅体现在减排减药上,还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智能系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精准施肥用药,既保证了作物健康生长,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使土地的产能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此次常熟经开区(碧溪街道)与市农科公司合作,通过“五化”项目将新苑村的3500亩高标准农田升级为华东地区稻麦繁种核心基地,直击传统繁种“主体分散、产量波动、质量不稳”的痛点。紧扣“种业振兴”战略,项目区在进行智能化、信息化、规模化、机械化和绿色化探索的同时,还将打造集稻麦良种扩繁、加工、存储于一体的全流程标准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满足苏州市20%的水稻供种需求与40%的小麦供种需求,成为江苏省技术领先的稻麦繁种标杆。
“五化”项目不仅开辟了一条“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农民受益”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也为经开区的农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年下半年,在新苑村,华东地区首个无人农场项目——中国科学院常熟伏羲农场将开工建设,预计在两年内建成投用。据常熟经开区(碧溪街道)农村事务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化”项目覆盖区域为两个灌区,面积较小,而伏羲农场项目建设区域将覆盖整个新苑村。伏羲农场建成后,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可在农业生产环境方面实现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从而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推动区域农业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通过将传统农业生产智慧与现代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伏羲农场将在服务新苑村的同时为常熟经开区、周边乡镇乃至整个苏州地区提供精准施肥用药指导等服务,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更加精准,并进一步推动无人化作业和生态可持续性,让“智慧农业”离农民越来越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常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