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记者冯碧珩)9月13日中午时分,常福街道虞美润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早稻田间,收割机的轰鸣声打破了秋日的宁静。金黄色的稻浪中,两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抢收今秋第一批“国庆稻”。
这片正在收割的150多亩早稻田,是虞美润合作社为迎接丰收节和国庆假期精心布局的“双品种”产区。其中,“松早香1号”是市民熟悉的优质早稻,“南粳7718”则是今年合作社首次大规模种植的新品种。据介绍,近年来常熟夏季高温频繁,传统早稻若在扬花期遭遇连续高温极易减产。为此,合作社调整品种结构,引入比“松早香1号”成熟期略晚的“南粳7718”,通过错峰种植形成“双保险”,有效抵御气候风险。“现在收割的是‘松早香1号’,预计20日左右就能收获‘南粳7718’。”合作社负责人宗建东说。
为保障国庆前新米如期上市,合作社在5月20日就完成了早稻插秧,比常规水稻提前了近20天。在整个生产周期内,合作社充分发挥智慧农业管理系统优势,精准实施灌溉作业,同时借助无人机高效开展植保工作。此外,合作社通过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科学采集相关数据,全面保障水稻茁壮成长。面对阶段性高温天气,合作社根据农业部门的指导意见,通过“日排夜灌”“一喷三促”等农艺措施有效缓解了热害影响。目前,早稻整体长势优于往年,预计平均亩产将突破550公斤,较去年提升约15%。
收割的同时,合作社基地内烘干设备全面启动。新稻一经收获便被运往烘干中心,完成干燥、加工流程,最大限度保持稻米鲜度。据宗建东介绍,农业部门的指导服务为新米提前上市提供了有力保障。常熟市农业装备与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早在收割前就主动对接,为种植早稻的合作社、大户提供农机检修与操作指导,确保收割、烘干环节无缝衔接。“第一批‘松早香1号’新米预计9月16日就能上市,‘南粳7718’则正好在丰收节期间推向市场,确保市民在国庆节前就能品尝到两种不同风味的地产新米。”宗建东说。

9月13日,在常福街道压路机村,虞美润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正驾驶收割机抢收金秋第一批早稻。
融媒记者朱琪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