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医下乡”到“健康共治”的常熟实践 ——“善美常熟 公益义诊”两年多服务近6万人次_常熟新闻网-本地新闻
i常熟
常熟发布
202509/1609:33
来源:常熟新闻网

从“送医下乡”到“健康共治”的常熟实践 ——“善美常熟 公益义诊”两年多服务近6万人次

文/融媒记者张雨嘉

“以前挂市一院专家号,得提前一周守着手机抢,慢一秒就没了。来回倒两趟公交,大半天耗在路上,做个检查还得再跑一趟。”辛庄镇张家桥村的老人提起过去看病的难,仍不住叹气。而如今,一场场“善美常熟公益义诊”直接“开”进村里,让这样的“折腾”成了历史。

2023年3月,市慈善总会联合市一院、市二院、市中医院共同启动“善美常熟公益义诊”项目。自此,市一院、市二院和市中医院在高效完成日常诊疗工作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公益义诊活动,将优质医疗资源直接送至百姓“家门口”。

市慈善总会以“筑牢义诊硬件根基、保障服务专业度”为核心,持续投入资金推动医疗装备升级:2023年推动首台价值30万元的骨密度检测仪落户市中医院,破解老年人骨质疏松筛查“跑远路”难题;2024年,在爱心企业助力下,将两辆总价值90万元的义诊大巴车交付市二院、市中医院,让诊疗设备“跟着义诊走”;2025年,又投入230万元补充3台移动B超仪、2台移动骨密度检测仪,实现义诊现场“检查项目全覆盖”,让基层群众在村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级的筛查服务。

这场公益医疗行动用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单场送医”到“体系化健康治理”的蜕变。截至2025年8月,272场义诊覆盖全市所有镇、街道,3700余人次医务工作者带着设备、背着药箱深入基层,为5.8万余名群众提供免费诊疗——这组数据背后,是千万个“家门口看病”的民生故事,更是一条“慈善资助、医院主导、基层联动、群众受益”的县域公益医疗新路径。

“以前义诊只能问问病情、测测血压,现在能当场做B超、查骨密度,有问题能早发现。”梅李镇圩港村村民王阿姨的感受,道出了装备升级的意义——义诊不再是“简单咨询”,而是能实现“疾病筛查、风险预警”的精准服务,为早诊早治筑牢第一道防线。

除硬件保障之外,市一院、市二院、市中医院更以“差异化优势”将优质医疗资源“沉”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专业和温度化解基层群众的就医难题。

市一院将义诊纳入医院“一号民生工程”,构建起“支部联系点领导—党委办义诊办—支部联络员—镇村健康管家”四级网格体系,统一装备、统一形象,确保服务不“打折扣”。

近三年,91场义诊足迹遍布所有镇街,行程达3.8万公里,服务群众超9100人次,检出早期恶性肿瘤63例、急性心梗预警21例——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与时间赛跑”的救援。

2025年5月,尚湖镇新裕村王老伯突发室颤,倒地不起。正在该村义诊的市一院心内科团队立即上前,开展心肺复苏、除颤,建立静脉通路,同步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18分钟后,王老伯从村口被送进“医院抢救室”,最终转危为安。“要是等救护车从市里过来,真不敢想后果。”王老伯的家人至今心有余悸。

市二院以党建为抓手,将义诊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度融合。2023年至2024年,68场义诊中,每场都有8位以上副高职称医护坐诊,949名医务人员服务近万人次;更创新性推出“医共体肿瘤早筛项目”,2024年在梅李镇圩港村、寨角村筛查2912人,当场发现胃癌2例、食管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为患者争取了“根治性治疗”的时间。

义诊不能只“送医”,更要“留医”。市二院内科第二党支部与梅李镇天字村党委结对,推出“月坐诊+季会诊”模式:每月派专家进村坐诊,每季度组织多学科团队集中会诊,加上科普宣讲、中医理疗等服务,形成“海棠守护,健康问诊1+2”项目,辐射周边7000多名村民。“不用去市里,在家门口就能让专家看报告、定方案,太方便了。”天字村村民李师傅说。

市中医院则让中医药成为义诊的“特色名片”。2025年上半年,21场义诊中,322名医务人员不仅提供基础诊疗,更带来刮痧、拔罐、耳穴贴压、中药泡脚等服务——针对颈肩腰腿痛,刮痧拔罐当场缓解;针对失眠高血压,耳穴贴压无创无痛;针对老年人手脚冰凉,中药泡脚暖到心里。

68岁的张大妈就是中医药服务的受益者。20多年来,她被肩颈酸痛和失眠折磨,安眠药从半片加到两片,抬手梳头都费劲。2025年春天,市中医院义诊团队为她制定“刮痧疏通+拔罐祛湿+中药泡脚”方案。她坚持三个月后,不仅停用了安眠药,还能跟着社区广场舞队跳舞。“老祖宗的法子真管用,现在我见人就说中医好。”张大妈的话,成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生动注脚。

两年多来,“善美常熟公益义诊”早已超越“送医上门”的表层意义。它像一根纽带,串联起慈善力量、医疗机构与基层群众:慈善总会提供资金装备保障,医院输出专业医疗资源,镇村搭建服务桥梁,最终让“健康红利”精准落地。

在支塘镇徐政村,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胡鑫顶着高温,为行动不便的钱老伯做检查,确诊其为帕金森病后,不仅帮着安排到医院检查、制定治疗方案,还每周微信跟踪病情;在莫城中通物流园,市一院专为快递小哥、货车司机定制“健康礼包”,筛查颈椎、腰椎问题,普及职业病防护知识;在每一个义诊现场,医护人员不仅看病,更会手把手教老年人测血糖、讲慢性病管理——这些细节,让公益义诊从“一次性服务”变成了“长期的健康陪伴”。

如今,“善美常熟公益义诊”已成为常熟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张“金名片”。它证明,县域公益医疗不是“短期突击”,而是可以通过“机制化设计”实现长效运转;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是“口号”,而是能通过“精准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未来,这场医暖虞城的行动,还将继续织密健康守护网,为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县域建设书写更多“常熟答案”。

责任编辑:新媒体编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31267